柳诒徵史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柳诒徵江苏国学图书馆的学术生涯

1927年5月,柳诒徵回到南京。6月他参加第四中山大学(后来的中央大学)的筹备工作。该校以东南大学为基础筹建。筹备中的中央大学邀请他担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职务,但两年前东大的拒胡风潮带给他的触动使他拒绝了。在其后不久,他奉江苏教育厅函聘接任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馆长之职。

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是近代江苏省第一家公共图书馆,创建于1908年,原名江南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少数几个公共图书馆之一。江南图书馆自创办到1926年的十多年间,一直处于工作时断时续的状态。1927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聘请柳诒徵担任该图书馆馆长。以后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柳诒徵一直担任此职。是时中国政局相对安定,再加上柳诒徵等学人的努力,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工作步入正轨。在这里,柳诒徵的学术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他史学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时期。

柳诒徵上任伊始,即下令清查整理馆藏,制订章程。把图书馆藏书楼进行了装修,并命名为陶风楼,图书馆的情况,此后才有所改观,他撰写的《陶风楼记》描述了这一情节。柳诒徵初来之时,江苏国学图书馆“或竟日无人叩扃发箧而诵书者”。经过柳诒徵及其同事的整理,才逐渐改变了这一萧条状况,“余既于故书邀挚友整比,粗有端绪,都中知斯楼来读书者亦渐集”[41]。同时,柳诒徵还罗致四方学子与门生故旧,充任各部员工。图书馆一时人才济济,各项业务迅速展开。

为了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1928年,柳诒徵又聘请了一些学者担任图书馆的参议,其中包括陈汉章、汤用彤、王伯沆等知名人士。图书馆定期请他们到馆,会商图书馆事务,这一制度在当时的图书馆界是一种创举。

柳诒徵上任后,江苏国学图书馆经清理整顿图书以后,即开始影印馆内所藏珍贵古籍,使之广行于世,造福学界。同时以影印古籍,与各地团体或个人交换图书,以此增加馆藏,可谓一举数得。仅在1927—1934年,江苏国学图书馆就影印古籍96种,其中史部40种、子部20种,集部24种。另外,国学图书馆还影印了馆藏宋元刻本、珍本孤本、名家稿本墨迹的书影,每种书影,柳诒徵均撰写了考证文字。

在江苏国学图书馆,柳诒徵不仅是一个图书管理者,也是一个研究型学者。他在任期间做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同时也创办刊物,组织学术研究活动。结合江苏国学图书馆的业务,柳诒徵先后主持编印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三十巨册:正编收录图书三万七千零二种,五万九千二百二十八部,十九万八千八百三十八卷;补编收书二万四千九百二十六册。此书目将四库分类法予以增删,新编分类法为经、史、子、集、志、图、丛七部,将丛书子目又分归各类,检索方便。近代中国自建立图书馆以来,编写图书馆全部藏书之总目,江苏国学图书馆是第一家,柳诒徵功不可没。

在编写国学图书馆总目的同时,柳诒徵还撰写了《国学图书馆小史》。对江苏国学图书馆的源流、创建经过,进行了详细的记述,这是中国较早的图书馆史。

除了主持图书馆馆务,柳诒徵还提倡学术研究,他尽力把江苏国学图书馆办成学术活动基地。为此,他于1928年创办了《国学图书馆年刊》,刊登学术文章,报道馆务,为学术研究开辟了交流的园地;并经常鼓励,提携年轻后辈钻研学术。如著名的中西交通史专家向达,当时即是该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在柳诒徵的提携下,他撰写出《唐代刊书考》。著名目录学家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也是在柳诒徵的鼓励下写成的,柳诒徵还为此书撰写序言。图书馆的职员王焕镳,曾在柳诒徵的指导下撰成了《首都志》,这是近代比较全面地叙述南京的地方史志,柳诒徵也曾为此书撰写序言,后来此书出版时,署名为叶楚伧、柳诒徵主编。柳诒徵在此书的序中,叙述了此书编纂的原委和经过:“甲戌之冬(1934),楚伧叶先生往过砀山讨论文艺,谓党国建都金陵,寻将七稔,未有专志,诵述沿革及建设之懿。中外人士陬访所及,仅以旧肆古书应之。非所以掩张首善之义也。以诒徵尝从事方志之学,珍重陲委,诒徵佝录馆务,未皇兼及,爰举王生焕镳从事编辑,周生悫佐之,六月而成志廿四卷,都五十余万言。”[42]柳诒徵为编辑此书,给王焕镳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并且,每成一编,柳诒徵都加以体例上和内容上的增补和删定。

《江苏国学图书馆年刊》是柳诒徵就任江苏国学图书馆馆长后创办的馆刊。这一刊物也是柳诒徵学术阵地之一。曾发表许多长篇学术专著,如柳诒徵自己所著的《里乘》《江苏通志稿·风俗志》、范希曾所著的《书目答问补正》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该刊每年一期,连续发行了十年,后来因为抗战爆发才被迫中止。

柳诒徵作为一位史学家、图书馆馆长,热心为读者服务。在他的帮助下,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长期居住在该馆研究著述的有:蔡尚思、吴天石、柳慈明、赵厚生、王诚斋、张叔亮等人,其中以著名的历史学家蔡尚思成就最为突出。在蔡尚思所作的《柳诒徵先生学述》中,他深情地回忆道:“就我个人受教益于柳先生这一方面来说,也有几个‘最’:柳先生是使我得住大图书馆最多读书的长者。他既允许我住入国学图书馆中,不收房租及其他费用,尤其还给我一个特别优待的权力,他对阅览室的人员说‘蔡先生为了著大部头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特来我馆从历代文集中搜集他人所少收集的宝贵资料。我们必须尽力支持他。他的贡献也等于我图书馆的贡献’。”[43]“柳先生是最多讲历史掌故给我听的长者。在我师友辈中同我接谈之多,没有一个超过柳先生的,听先生执教,犹如是读一部大的活书。我于日间在阅览室赶阅图书,晚上整理笔记,常于夜间八九时以后去向柳先生请教。他从清朝的掌故到民国的时事,无所不谈,如袁子才与戴东原之异同之类,真使我闻所未闻,均为书本上无法得到的知识。”[44]

柳诒徵在江苏国学图书馆工作期间,除了在本职工作中对史学学术有所贡献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学术活动。柳诒徵在这些学术活动中,逐渐成为东南地区特别是南京史学界的领军人物。

1929年,行政院通过了《修志事例概要》,通令全国实行。其中规定:“各省应于各省会所在地,设立省通志馆,由省政府聘请馆长一人,副馆长一人,编纂若干人组织之。”[45]并将省通志的编纂办法以及义例作了若干的规定说明。与此相应,1929年,江苏省通志局成立,设局于镇江焦山。由庄蕴宽担任总纂,柳诒徵和当时的著名学者柳亚子、陈汉章、孟森、丁福保、叶楚伧等十六人被聘为编纂委员会成员。柳诒徵还兼任常务委员,数次前往镇江参加通志局的会议,修订凡例,审查旧稿,并担任了《礼俗志》《书院志》《钱币志》的纂辑。

现代专业学术团体的大量出现,是学术走向独立和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柳诒徵和学生在东南大学组织史地研究会,就是史学团体进行学术活动的重要尝试。柳在江苏国学图书馆工作之余,仍然在这方面做出努力。1929年,他与自己的弟子缪凤林在南京组织了中国史学会,创办了《史学杂志》,这是柳与缪凤林等学人力图建立全国性史学学术组织的尝试,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一学会没有生存下来。到了1933年,柳诒徵与京沪地区的吴敬恒、蔡元培、雷海宗、何炳松、张其昀等21位学者,发起了建立中国历史学会的启事,但也因种种原因未果。

柳诒徵还与缪凤林等人组织了国风社,创立《国风》半月刊,并成立了钟山书局。柳诒徵担任了国风社的社长。在柳诒徵为《国风》杂志题写的发刊词中,就指出了国风社的宗旨——发扬中国固有之文化,昌明世界最新之学术,并把这一口号刊载于杂志的封面。可以说,这是学衡社学术精神的继续和发展。(详细论述见第八章)

总之,抗战之前的柳诒徵,在南方史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一是在图书馆团结了一批自己的同道和学生,一起编辑文献,印行古籍,编写地方志,为地方史的编写和弘扬地方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二是在南京和自己的学生以及其他学者,创办学术团体和刊物,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进行学术交流。因此,这一时期的柳诒徵已经成长为著名的学者,除了创办刊物、指导后辈外,他自己也进行了许多学术研究,在本时期写成了不少著作。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