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徵史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从19世纪末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极为动荡复杂的变迁。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复杂,社会动荡多变。在这极为复杂的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时期,中国史学界也一样发生着重大变革,这一时期的历史学者也一样经历着重大考验,柳诒徵就是其中的一例。

柳诒徵(1880—1956),生于清代末叶,主要生活于动荡的民国时期,在新中国度过晚年。他是清末的秀才、南京江南师范学堂的教习,民国时期,他成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历史教授,又是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文化名流。他的学术经历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他的史学学术发展历程可视作近代中国史学发展演变的缩影,因此研究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是探索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途径之一。

对柳诒徵的史学研究,应从他学术经历的梳理开始,本书围绕柳诒徵的文化观、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史学研究成就、柳诒徵和相关史学团体的关系、与其他近代学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论述。

柳诒徵的文化观是他史学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中国史学开始逐步走向近代化,但传统史学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柳诒徵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者面目出现于学界,并主张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更应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坚持。他提出了“明伦”“尚德”的文化主张。他的著作《中国文化史》和在《学衡》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阐明了这一主张。这是柳诒徵史学思想的文化基础。

柳诒徵作为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继承了中国历代以来传统史学家的史学思想,高扬“治史以经世”的思想大旗。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认为史学家研究历史要注重“以史为鉴”“史以教民”。在史家道德修养方面,他注重史家的史德,认为史家要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后才能谈到治学。在历史编纂学方面,他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治史传统,注重学术源流,并有信古思想。但他在新的形势下对新史料的处理还是主张“新者宜新”的原则,也并不是完全保守的。

柳诒徵的史学成就主要有以下方面:20世纪初期,他编纂了《历代史略》《中国商业史》《中国教育史》等著作,在近代史学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进行着新史学研究的开拓与探索;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他的《中国文化史》是影响深远的名著;在史学理论方面,他试图以中国传统的史学概念对现阶段中国的史学理论进行阐释,《国史要义》就是其成果;在地方史和文献整理方面,他也有突出的贡献,参与了《江苏通志》的编写工作,整理影印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在目录版本学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柳诒徵是近代著名史学家,在他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积极投入史学团体的建立和发展活动中,为中国史学体系建设不断地努力。他和学术同人一道创建了“史地研究会”“中国史地学会”“中国史学研究会”等史学学术团体,参与主办了《史地学报》《史学与地学》《史学杂志》等史学刊物,为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柳诒徵在中国近代史学领域有重要的地位。在学术上,他是文化保守主义者,是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史学家;但他又是引领史学学术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引领下,缪凤林、向达、郑鹤声、张其昀等著名史学家脱颖而出。因此,1948年柳诒徵能够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学界对其在史学领域地位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