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诒徵史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历史是每一个文明民族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确证。每一个文明民族都有自己的史学。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也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过程中,仍然有史学家们力图坚持中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史学研究上,仍然宣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近代中国史学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柳诒徵就是其中之一。

柳诒徵是近代中国极具传统色彩的史学家。当新史学的学者们对传统史学进行批评,并运用新史料、新史学方法研究新问题之时,继承传统的史家柳诒徵是如何应对的?他是如何研究中国史的,又是如何在近代用传统方法来研究史学界的新问题,如何应对新史学挑战的?柳诒徵研究中国史的过程中,其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史学的近代化又有着怎样影响?

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闭关锁国的社会逐渐被打破;中国的文化学术也相应地开始发生变化,西方的文化传入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学术形成冲击。在学术思想领域,以经学为主的学术体系逐渐瓦解,新的学术体系在孕育形成中。在近代学术的发展史上,坚守中国传统史学的学者是如何在学术舞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的呢?对这些文化观念上较为保守的学者进行考察,正在成为重要研究课题,而且当前也已经有众多的研究成果问世[1]

20世纪初,自梁启超提出“史界革命”的口号以来,新的史学学科在旧史学的窠臼中逐渐脱颖而出,特别是新式的学校教育和新史学学术刊物的出现,使史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如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所说的,“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新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2]。在史学史研究方面,近代史学学术新潮流成为我们现今史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对史学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钱穆等人的研究已经成为史学史和文化史方面研究的热点。但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史上,具有传统色彩或者极力颂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史学家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虽然没有运用或者不相信新材料,但他们面对中国的社会形势和学术的发展,在史学研究领域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史坛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著名的学者如活跃在上海的张尔田、四川的蒙文通、北京的邓之诚等都是近代极具影响的学者,而活跃于东南大学后来又任职江苏国学图书馆馆长、以传统保守的史学学者面孔出现的柳诒徵也是其中之一。笔者不揣鄙陋,欲对柳诒徵及其史学予以研究,希望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有所补益。

(二)本课题选题的意义

柳诒徵是中国近代知名的史学家,一直活跃于中国的史学界和教育界,从20世纪初在江楚编译局译书、编译教材开始,先后在南京江南高等学堂、商业学堂、两江师范学堂任教习,1916年开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南高与东南大学合并以后在东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1927年开始担任江苏国学图书馆馆长直到1949年退休,期间还曾给中央大学研究生讲授课程,并被民国政府教育部聘为部聘教授兼学术评议会委员,1947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柳诒徵作为著名的史学家,许多著名的学者名家出自他的门下,许多近代的史学、文化大师和他有密切交往。

柳诒徵作为近代知名的史学家,史学领域的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史学遗产。研究柳诒徵及其史学,挖掘柳诒徵史学成就中的精华,是我们研究近代史学史的重要任务。同时研究柳诒徵及其史学,也能挖掘中国近代史学中老一辈学者,特别是传统史学学者的学术成就,对挖掘史学遗产、弘扬中国传统史学学术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柳诒徵是一个传统学术素养深厚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史学学术,在近代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发挥作用、如何使旧的史学变为新的史学,如何对社会有所贡献、传统的史学理论在新的学术形态下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保存中国古籍文献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虽然其中有些陈腐俗套、有些落后保守,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把他们挖掘出来予以研究,对史学的发展、对史学遗产的继承都有重要的意义。

柳诒徵虽是传统学识浓厚的学者,但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在东南大学期间,他担任史地研究会的指导员和《史地学报》顾问,后来他又和自己的学生缪凤林等人创办《史学与地学》《史学杂志》《国风》等刊物,他还是学衡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在近代的史学和文化思潮中,柳诒徵是非常活跃的人物。他的学术活动常常能够带动史学界特别是东南地区学术的开展,在他的周围聚集着许多学者,成为当时很具影响的学术群体。所以研究柳诒徵,我们才能够比较全面地考察和了解当时史学的发展动向和学术思潮,探寻近代史学、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二 柳诒徵研究状况的回顾

柳诒徵在晚年,“曾手订《劬堂类稿》目,包括《劬堂文录》《劬堂读书录》《劬堂诗录》《劬堂随笔》《劬堂杂俎》等五种。”[3]但真正对柳诒徵及其史学进行学术性研究开始于1970年,在中国台湾,乔衍琯于这一年编纂了《柳翼谋先生文录》(台湾广文书局出版)。也有台湾学人回顾柳诒徵先生学术生活的文章,可算柳诒徵及其史学研究的先声[4]

在中国大陆,较早对柳诒徵进行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1982年纪维周的《卓越的图书馆事业家——柳诒徵》[5],是所能见到的最早研究柳诒徵及其学术的论文,其次是张文建的《柳诒徵与目录版本学》[6]。这两篇文章都不长,所涉及的都是柳诒徵关于中国的图书文献事业方面的学术研究。1986年,镇江市政协举办了“柳诒徵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并刊印《柳翼谋先生纪念文集》。学术界开始对柳诒徵及其史学进行关注。比较全面研究柳诒徵及其史学学术的文章要算张文建所撰《柳诒徵史学研究》[7]。这篇文章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柳诒徵的史学成就。该文把柳诒徵的史学分为“‘五四’前后两大时期。前期史学著作主要有《历代史略》《中国商业史》《中国教育史》,后期史学著作主要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8]。文章认为,柳诒徵前期的史学是在洋务派“中体西用”论思潮的影响下开始的,“从属于洋务派思想体系,虽有向资产阶级史学转化的趋势,但基本上是具有变革倾向的封建史学系统”[9]。后期史学“受到‘五四’前后社会大变动和现实政治斗争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半封建史学形态”[10]。并且认为柳诒徵史学的特征是:中西杂糅,新旧交错,具有爱国主义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而柳诒徵史学的这些特征是由其特定的时代和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此外,对柳诒徵有所论述的还有张舜徽和蔡尚思。张舜徽在《中国历代史学家传》中,撰写了《柳诒徵传》。此文结合柳诒徵主要的史学著作《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对柳诒徵的史学成就作了评价。他认为,柳诒徵的《历代史略》:“采用了新的编书体式,是对旧纲鉴体例一次大的革命。而这种体例,从清末传到现在,除写作上由文言变为语体,观点上由旧变新外,大体上还是保存这种编写形式。柳诒徵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条理旧闻,分题纂述”,“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创见”。他的《国史要义》则“条例源流,厘析义例,无证不信,语多通核,是继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之后,在史评书籍方面,对旧史义例的综合概括,另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1]。而蔡尚思主要是通过撰写对柳诒徵的学术回顾与纪念文章,对柳诒徵的史学学术成就和活动予以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是《柳诒徵先生学述》,此文是柳诒徵的后人编写的纪念回顾柳诒徵学术与生平的《劬堂学记》的序文。此文以柳氏后辈的身份对柳诒徵的学术和学行进行了概括,并回顾了柳诒徵对自己的教益。认为柳诒徵值得学术界纪念的主要在柳先生“担任大图书馆馆长时间最久”“编出大图书馆藏书总目最先”“编著多种历史专书最早”,他的《中国文化史》“是解放前各种《中国文化史》的‘老母鸡’”。在学行方面说柳诒徵“一生读书讲学,注重身体力行”,是“提倡新学的教育家”,“广事吸收西方学术文化不断随着时代前进,至老不变”,“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不遗余力”[1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史学学术的发展,对柳诒徵的研究开始不断深入。首先是郑师渠论文《学衡派史学思想初探》,把柳诒徵放入“学衡派”,对柳诒徵的学术主张和思想进行了开掘。文章认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由20世纪发凡起例,过渡到40年代初步发展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学衡派中的柳诒徵、张荫麟、缪凤林诸人,还是一批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见解同样独具特色”,“学衡派得风气之先”,“对中国史学发展趋势的总体把握,富有前瞻性”[13]。其次,乔治忠在《近九十年史学理论要籍提要》一书中,对柳诒徵的史学理论著作《国史要义》作了简要评价,认为柳诒徵的《国史要义》一书“各篇分别围绕一个专题,以极为赞赏的态度介绍和阐发中国的史学传统”,“作者对中国古代史学所作的某些理论概括,亦有启迪之效,而其欲将古之史学观念、史学方法贯彻于现代的主张并不足取”[14]

《柳诒徵评传》的出版,可以说是学术界对柳诒徵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1993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孙永如撰著的《柳诒徵评传》。此书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的一部。此书对柳诒徵的学术成就,特别是对柳诒徵的主要史学著作——《历代史略》《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到目前为止这是关于柳诒徵学术研究的唯一专著。在和梁启超的对照之下,对柳诒徵的学术作了简单的评价,说柳诒徵一生“学术思想是稳定、逐步发展的”,“对儒家学说基本要义的肯定始终没有改变”,并“以儒学精神作为治学的基本支点”,他的治学特色是“讲求平和,坚持立场,力求谨严”[15]

但此书对柳诒徵的分析和研究还不够,还有进一步发掘研究的必要,特别是关于柳诒徵与《学衡》及其学术团体、与《史地学报》及其史地研究会的学术关系、与《史学杂志》《国风》等杂志的学术关系,以及柳诒徵在抗战胜利后建立的国史馆中的学术活动都没有提及,并且回避了柳诒徵与学衡派的关系,对柳诒徵的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研究还不够。而这些都是研究近代史学学术,特别是柳诒徵在近代史学界活动的重要内容。所以进一步研究柳诒徵的史学学术,是有必要的。

1991年《柳诒徵先生年谱》在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同年《柳诒徵史学论文集》正编、续编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其中出版了《张尔田、柳诒徵》卷,收入柳诒徵《国史要义》以及几篇重要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柳诒徵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套文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点校整理,共分12卷,550万字,包括柳诒徵先生在文、史、地、哲各门著述,其中许多文稿为首次整理出版。这对于柳诒徵思想学术研究的开展无疑也是个好消息。

以柳诒徵史学作为研究课题,进入21世纪以后,研究逐步深入。对柳诒徵进行专题研究的专著和研究性论文出现不少。范红霞著《柳诒徵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可谓该方面第一部研究专著,重点对柳诒徵之文化思想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其他学术著作方面,郑先兴撰著《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把柳诒徵及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进行了研究叙述,此书认为柳诒徵是新人文主义者,在文化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上,体现了新人文主义的特征,在文化史研究的方法上恪守着新人文主义的批评与实证的方法,在“在文化史观、文化史研究的性质和方法上,柳著《中国文化史》都有着独特的贡献”[16]。在杂志上登载的学术论文也不少,如郑先兴撰写的论文《论柳诒徵的汉代史研究》[17],纪振奇撰写的论文《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学的理论与方法》[18],张旗撰写的论文:《柳诒徵对“以礼为核心之史”的论证》[19]。这些论文把柳诒徵的史学学术放在了具体的史学学术中作具体的个案研究,对柳诒徵在近代的史学学术中的具体贡献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而瞿林东《探索建设史学理论的道路——谈谈〈史学要论〉和〈国史要义〉的启示》[20]则从李大钊和柳诒徵两个近代各有代表性的两个史学家的两部史学理论著作出发,对近代史学理论的成果如何成为我们今天史学理论建设的借鉴做了探讨。当然其他学者的相关学术论文还有不少,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叙述。

三 本书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以往对史家及其史学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史家的学术成就和史学领域内的建树。本书也不例外。但是,中国史学的近代化,不仅仅是史学学术研究内容的变化,还有知识体系、研究途径、学术制度的发展变化,这也是研究近代史学史、探究史学发展规律应当重视的。柳诒徵作为史学家,不仅在史学学术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中国史学的学术体系建设方面有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并做出了重要建树。所以笔者对刘诒徵的史学研究也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他在史学学术成就上的建树,一是在史学学术制度上的贡献。本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章:柳诒徵的学术生涯。本章主要叙述柳诒徵是怎样成为一个史学家的、他成为史学家以后的学术活动。他作为一个保持传统文化色彩很浓厚的学者,他的成长和晚清民初的缪荃孙、陈庆年等人的影响分不开。柳诒徵早年的学术活动也基本上是属于清末“洋务派”的学术,这一时期撰写的代表著作有《历代史略》《中国教育史》等。1916年柳诒徵进入南京高师是他进入史学研究活动的新阶段,在这里他撰写了《中国文化史》等著作,并在《学衡》《史地学报》《国风》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是柳诒徵史学学术活动的活跃时期。

第二章:柳诒徵的文化观。柳诒徵的文化史研究无疑是柳氏史学学术成就的闪光点,他抱着对中国文化的虔诚和尊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描绘,展示了他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保持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仁义”等传统的伦理,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加以发扬;同时接受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守的,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三章:柳诒徵的史学思想主旨。柳诒徵的史学思想是受其文化思想影响的,因为其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所以对中国传统史学理论津津乐道。这里讨论了柳诒徵史学中宣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信古思想以及在历史编纂学方面的思想主张;并阐述了他作为传统史家的治史特点。

第四章:柳诒徵的史学研究成就——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柳诒徵在历史教科书编纂方面的成就是早年史学教材的编撰,开史学知识系统转变之先河;在中国商业史、中国教育史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第五章:柳诒徵的史学研究成就——《中国文化史》。柳诒徵在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成就主要代表作品是《中国文化史》。柳诒徵在此书中对中国文化的分期、中国文化的中衰、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作了论述,表达了柳诒徵的文化主张。

第六章:柳诒徵的史学研究成就——《国史要义》。《国史要义》是他在史学理论方面,坚持以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原有的史学理论为核心解释中国的传统史学,提出了以中国的传统史学“礼”为核心的史学理论。

第七章:柳诒徵的史学成就——地方史研究与文献整理。这一章主要论述了他在社会史、地方史研究和古籍文献整理方面的成就。柳诒徵任江苏省立图书馆馆长期间,利用图书馆中地方典籍宝藏,对江苏的地方历史典籍进行了整理、辑补和研究工作,刻印了大量历史典籍文献。同时他在研究、编辑地方文献的过程中,收集到了一些家谱、族谱,一段时间内家谱、族谱的研究也成为柳诒徵在史学中的一项课题。同时他还主持编纂了《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砀山书影》,为图书目录和版本方面做出了贡献。

第八章:柳诒徵与近代史学学术刊物、学术团体——以史地研究会、《史地学报》为中心。在其学术生涯中柳诒徵参加建设的史学学术团体与学术刊物,主要有20世纪20年代的史地研究会及《史地学报》;中国史地学会及其会刊《史学与地学》;南京中国史学会及其会刊《史学杂志》。本章以史地研究会和《史地学报》为中心,讨论他与近代史学学术团体及专业史学刊物的学术关系。

第九章:柳诒徵与近代学人。作为史学家的柳诒徵和近代的众多史学家有学术上的交往,有师承,如缪荃孙、陈庆年;有论争,如章太炎、胡适、顾颉刚;有学术上的吸引,如梁漱溟;有奖掖后进,如张其昀、胡焕庸、缪凤林、陈训慈、范希增、王焕镳、刘剡黎等。本章主要选择了柳诒徵与中国近代学者缪荃孙、胡适、缪凤林、张其昀的学术关系进行讨论,进而分析柳诒徵在中国史学中的地位。

结语:中国近代史学中的柳诒徵。总结柳诒徵的史学成就及治学的特点,并讨论我们当前应该如何继承他留给我们的史学遗产。

四 课题的创新和突破

本书从柳诒徵的文化观和史学思想入手,对柳诒徵在近代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史学理论的探索、地方史研究进行了总体的分析,并探讨了他在史学学科建设和史学学术研究团体中的作用,对近代史学家柳诒徵的史学作了全面的研究。尤其在柳诒徵与近代史学团体的关系、对近代史学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力图在柳诒徵的史学理论研究方面,对他的《国史要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它是近代以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原有的史学理论为核心,去解释中国的传统史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本书力图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柳诒徵是学衡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化观和史学思想有保守的一面,但又和学衡派的其他人物有不同的一面。本书从史学的角度分析了柳诒徵的文化观与史学思想,认为它作为史学家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经世意识,但又有保守的信古思想;其“以史教民”的思想突出了中国传统史学注重教育的一面;他的历史编纂思想有新旧杂糅的特点。

第二,柳诒徵是在中国近代史坛上活跃了半个世纪的史学家,他的史学研究成果卓著,影响巨大。本书认为他早期的著作《历代史略》《中国商业史》《中国教育史》是中国较早的历史教科书,虽然史观保守,但它体裁新颖,是近代中国史书的新形式,也预示着中国史学知识体系的新变化。也就是说柳诒徵的史观是保守的,但在史学教育方面是当时领先的。

第三,中国近代史学是不断走向近代化、不断发展的史学。在这一过程中,史学制度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本书认为柳诒徵对中国史学制度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他与一些史学团体及史学刊物关系密切。在他的指导和参与下,“史地研究会”“中国史地学会”和“中国史学会”先后建立起来,《史地学报》《史学与地学》《史学杂志》等学术刊物也先后问世,并围绕这些杂志形成了影响很大的史学学术群体。


[1] 近年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有众多著作问世。以“国学”作为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我们可以参考的著作也有很多:著名的如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末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经典淡出之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转变与延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晚晴民国的学术与学人》(中华书局2008年版);陈平原《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这仅是笔者所关注到的几部著作,其他著作还有不少,不再一一列举。在史学史研究方面,以传统史学和旧史家为课题进行研究的也不少,尤其是陈寅恪、陈垣、王国维、钱穆等史学大家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人物,但对于柳诒徵的研究还不多,香港学者许冠三的《新史学九十年》也没有提到柳诒徵。而在大陆,吴泽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学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中,也仅仅在近代通史教材编纂方面提及柳诒徵与其《历代史略》的成就,而胡逢祥《近代史学的思潮和流派》,则把柳诒徵归入落后保守的史学家。关于柳诒徵研究的专著,主要有范红霞《柳诒徵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还有几篇博士、硕士论文问世,主要有:李绍坤《学衡派背景下的柳诒徵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16年;李中平《前学衡时期的柳诒徵:1921—1925》,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5年;郭奕彤《柳诒徵的文化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5年等。还有研究性论文百余篇,当然与对其他学者研究的热度相比,对柳诒徵的研究还不够,研究的深度不足,尚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2]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见《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页。

[3] 柳曾符、柳佳主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4] 在台湾,柳诒徵的弟子张其昀在《传记文学》(第十二卷)第二期(1968年)上曾发表纪念文章:《吾师柳翼谋先生》,是最早对柳诒徵及其学术作全面介绍的文章。而早在1963年张其昀在《中华五千年史》自序中对柳诒徵的治学和方法多有叙述,只是欠全面。

[5] 刊载于《江苏图书馆工作》1982年第2期。

[6] 刊载于《图书馆杂志》1984年第3期。

[7] 刊载于吴泽主编《中国史学集刊》(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191页。

[8] 吴泽:《中国史学集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9] 吴泽:《中国史学集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页。

[10] 吴泽:《中国史学集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页。

[11] 均见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家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 均见柳曾符、柳佳《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13]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31、38页。

[14] 刘泽华:《近九十年史学理论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页。

[15] 孙永如:《柳诒徵评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208页。

[16] 郑先兴:《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2000)》,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17] 刊载于《南都学刊》2003年第1期。

[18] 刊载于《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

[19] 刊载于《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0] 刊载于王俊义主编《炎黄文化研究》,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