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病机本末别解
辨证论治,临病诊疗之所依;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之所本。二者向为医家熟知,毋庸置辩者也,何故而复赘言?盖既往所论,详则详矣,然有引而不发、及而未透者,兹欲明之。仆自业医以来,就所历验,复及旁观,总有疑惑难解处,有执一方而治某病者,常见弋获颇丰,而据辨证而治病,收效未必显著。岂辨病重于辨证?抑有所谓通治之方乎?疑虑之生,乃未晓病因病机之意蕴使然。推究再三,幡然有悟,盖当求之于病机本末,本末既知,则关乎辨病与辨证之疑问可解也。
(一)病机有本末之情
凡病必有病机。病机者,患病之机理,人体气机之异常变化也。无论中医所称之病,或西医所称之病,均可从中分析病机。自古迄今,医家所论病机,实已昭然详备,本文无意蛇足,第欲划分类型耳。病有千百,病机万端,类目虽多,却可以矩则概之,曰本曰末也。所谓本,“本病病机”也;而其末,“旁从病机”也。
1.本病病机
本病病机,乃疾病本体病机,为本病所特有,贯穿于疾病全程,始终存在。有此病机,则其病成立,无此病机,则不成其病。此病机情势强劲,则病深重,情势减弱,则病缓解。如咳嗽为中医之病,其本病病机当为肺失宣肃;再如腰痛,其本病病机当为肾府气结;另如慢性胃炎,系西医之病,据其临床表现,当以胃气郁滞为本病病机。
2.旁从病机
病机之除去本病者外,有与其病相关,引发本病病机,或为本病病机所引发者,便为“旁从病机”。旁从者,言其旁枝末节。较之本病病机,旁从病机并非本病所特有,亦非疾病过程所必具,乃病机之或见者,可见于疾病之初,可见于之中之末,亦可与本病病机相兼于疾病全程。仍举上例,若咳嗽,其见有风热袭肺,或脾虚失运等,是为旁从病机;若腰痛,其见有湿着肾府,或寒凝肾府,亦即旁从病机;而于慢性胃炎,若见肝气犯胃,或食滞胃脘等,皆属旁从病机。
旁从病机又有始发与转化之别。其发病之初即见者便为“始发病机”,病变过程中才见者便为“转化病机”。前者或为本病之病因,或为诱因;后者则为本病病机以及始发病机所从化、兼化而生出者。
至此,可根据传统医理与古今经验对中西医疾病作两类病机分析。再举咳嗽之例,其病机如附图所示:中间肺失宣肃为本病病机,两侧者为旁从病机。左侧一排属始发病机,分别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肺气虚滞、脾虚及肺、肝火犯肺等;右侧属转化病机,分别为邪郁化火、滞津化燥、痰火阻肺、停饮生痰、气滞血瘀、伤阴动血等。图中箭头符号表示病机传变方向。其他疾病,亦可仿此分析。

附图 咳嗽病本病病机与旁从病机示意
(二)从本末病机辨证
有诸内,必形诸外,况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概由审证求因而立。故在内之病机,无不具外察之证者。然则疾病内在之本末病机,必有外在证候与之相应。
1.辨病之本证与众从证
证候之应于本病病机者,为本病之证,简称“本证”;其应于旁从病机者,为旁从之证,简称“从证”。从证又复两分,其应于始发病机者,为始发之证,简称“始证”;其应于转化病机者,为转化之证,简称“变证”。因证候向以病机为名表述之,故于疾病之本证、从证,其具体证候之名,仍以相应病机之名为名。上例咳嗽病之本证,即为肺失宣肃;其从证之始证,则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等;其从证之变证,则为邪郁化火、滞津化燥等。须加注意者,因本病病机贯穿于疾病始终,必然存在,故其所对应之本证,亦随之见于疾病全程,是以本证又可视为“当然证”。而旁从病机所对应之从证,并非必见于疾病全程,亦非数证同时见之,是以始证与变证,又可视为“或然证”。
2.辨病之有无间甚繁简
从病机本末类分疾病证候,究竟何益于辨识病证?盖可因以判别疾病之有无、间甚、繁简也。其一为辨病有无。或问:中医之病,多取症状为名,有是症,便有是病,何须以有无辨之?曰:不然。夫成证之症,方可谓病;症未成证,唯症而已,未允为病。辨识之法,分作四步:先定主诉症状,即在病人症状表现内选定某者为主诉症状;次联病名,即以主诉症状联系相应病名;次辨本证,即辨识所联病名之病其本证是否成立;之后判断其病有无,若本证成立,则知有其病,否则便无其病。
对待西医之病,亦当辨其有无。先宜行西法诊断,若断为某病时,再辨其病之本证。若本证成立,则判为某病之病显而证显者;若未见本证,则判为某病之病显而证隐者。若西法尚难诊断为某病,却可辨为某病之本证成立者,则当判属某病之证显而病隐者。勿论证显而病隐,抑病显而证隐,均可作某病本证论治,所谓发于机先,治未病耶。
至于辨识证候之成立与否,可依证候情势轻重分级而定。笔者曾依据证势强弱或证情指数大小,将证候分为潜证、准证、显证、重证,前二者为亚临床证候,后二者为临床证候。若辨为显证、重证,则证候成立;若辨为潜证、准证,则证候暂难成立。特殊情况下,见准证即可视为本证成立,此时亦作患有其病论。
其次为辨病间甚。病有间甚,言病之情势轻重也;甚者病重而急,间者病轻而缓。辨识之法,概由本末病机所系本证、从证而定,以本证证情为主,参以从证。若本证为重证,则病甚,否则为间;倘本证非重,而为显证,且从证亦为显证,则病属较甚;另有本证为显证,而从证却见重证,固属病之甚者,然非本病之甚,当属他病,或为由本病引发者,或为旧病复发者。例如已经辨为咳嗽病,当以本证即肺失宣肃辨其间甚。若咳重或频急,气逆痰多胸闷,便属咳嗽病甚者;若虽见咳嗽,却已不急不频,胸次已舒,有痰无多,则为间者。若见肺失宣肃与邪郁化火两证均为显证,则可认为较甚者。设有咳嗽经久,兼见气滞血瘀较重,胸闷而痛,唇黯紫而舌瘀斑,则已发为胸痹,其病反甚于咳嗽矣。
再次为辨病繁简。病有繁简,言病繁杂与否也。繁者病多歧曲,简者病纯而直。亦可从本末病机辨别之。凡病见有本证而外,其始证已消除,且变证又未出现者,谓之病简;反之,本证以外,始证仍在,而变证已见者,谓之病繁。此论专指本病而言,倘兼有他病,则当再由他病之本证与从证判别之,以示他病繁简之情。仍以咳嗽为例,若肺失宣肃而外,并无他证,便属咳嗽病简易者;若见始发之风寒表邪未去,又兼见化燥、痰火、伤阴、动血等变证,则属咳嗽病繁杂者。若咳嗽而并见喘证,以肺失肃降为主,尚兼有肾不纳气、肾虚水泛、气滞寒凝等证,则可认作咳嗽之病简,而喘证之病繁者。
3.辨证候之结构与类型
上述所言之主证、从证,均为理论分析之单元证(由单一病机所现之证),并非实际临床见证。后者可以为一个单元证,更多者乃多个单元证组合而成。任何疾病,其临床见证无非本病病机与旁从病机之外在表征,体现为本证与不同从证之组合状态。换言之,任何疾病之任何临床见证,概由本证与从证证组两部分构成,所谓从证证组,即始证与变证之不同组合形式。
由此推知,不同疾病之间,其临床见证之证候差别,取决于疾病之本证;而同一疾病,其不同临床见证之间之证候差别,取决于疾病之从证。故某疾病之临床见证种类数等于该病从证组之组数。例如,若某病有3种旁从病机,即可能共有8种证候。依此计算,当某病有4种、5种旁从病机时,可能分别有16种、32种证候。所以有如此之多,乃将旁从病机所有不同组合均视为可能之故。其实,旁从病机之组合,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若能去除其中不合理者,则实际临床见证屈指可数。
4.常见证候之经验判断
既然理论证所含证候较多,其中唯有旁从病机之合理组合所见之证,方为实际临床见证,本处特称之为“实现证”。至于如何选定实现证,当求之医家临床经验。任何疾病之实现证皆由医家临床经验而得。单一医家经验有限,尚难认识某病之全部实现证,必汇集古今众多医家诊治该病之经验,方能得到正确认识。
由是而知,从经验辨证可以推知某病之本证及其常见从证。其法:先将每一常见经验证分析为由多个单元证构成之组合证,比较多个常见经验证,则其共有之单元证便为本证,而除去本证之后所余部分,便为含有不同单元证组合之从证组,由此可辨识从证。唯如是,则某病之常见证,与夫所隐含之本证、始证、变证,并相维系之本末病机,俱能得以揭示或验证。
如上可知,病机之有本末,而证候遂有本从,于是诊病由之而辨有无、分间甚、别繁简,识证以之而定结构、计类型、验奇恒,于是治疗因之而订定治法模式、谋划不同治策,便有治本治末、治本为主、唯本是治、舍本治末等施治方案。病机本末之关乎辨证论治者如此。惟其病有本证,故辨病无非辨证,所云辨病宜重于辨证者,实则辨本证重于辨从证耳。而所虑屈辨证于辨病之下者,其疑可释之矣!然本末病机及夫本证从证之情,固非易知者也。此等功夫,不在临阵铸兵,而在素间磨炼,历年积淀。医者亟须注重自身经验总结,然不可自我封闭,务必效法古贤,旁及众家,方可系统认识病证本从,俾辨证论治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