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朱元璋尊容如何
明太祖朱元璋尊容如何,史无明载。他的老家在安徽凤阳,当地的老百姓,长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说他是个长脸,上额和下巴往外突出,两个颧骨和鼻子高高隆起,呈五岳朝天之状,脸上布满大麻子。凤阳龙兴寺和合肥、南京等地有关单位和个人保存的一些朱元璋画像,都是根据这种传说画出的丑模样:额头、下巴、鼻子和两颊皆突出,立眉深目,胡须浓密,脸上满布着麻子。
除了民间留传下来的朱元璋画像,明朝皇宫内还有一些朱元璋画像。这些画像同明朝的帝、后画像一起,在明代均收藏于太庙东北的景神殿,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移藏于南薰殿。据清人胡敬《南薰殿图像考》记载,此殿共藏有明代帝、后图像63幅,其中仅朱元璋画像就有13幅。这13幅朱元璋画像,有1幅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2幅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画像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类似于上述民间流传的长脸丑像;另一种则是圆脸俊像:紫色脸膛,黑色或白色胡须,脸庞丰满圆润,英俊威武。
明朝皇宫里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两种朱元璋画像呢?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曾任南京主事、后迁兵部职方郎中、终居浙江参政的太仓人陆容,在《菽国杂记》中载:
高皇帝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530]
原来,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曾召集画工为自己画像。既然是为当今的皇上描摹尊容,这些丹青妙手自然不敢怠慢。他们都拿出真本事,像画得一幅比一幅逼真,但朱元璋都不满意。有个丹青高手琢磨着,或许前面的画工功力不足,画的像要么形似而神不似,要么神似而形不似,所以皇上瞧不上眼。他使出看家本领,认真描绘,像画得既形象逼真,又生动传神,可谓是神形兼备,心想皇上看了必定龙颜大悦,会赏给他一大堆金银财宝,甚至提拔他做官。不料,画像呈上之后,朱元璋还是不高兴,因为他的容貌实在不甚雅观,画得越逼真,就越是难看。后来,有个画工反复揣摩朱元璋的心思,终于悟出此中的奥秘,于是便“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就是将长脸改成圆脸,画个基本轮廓,而把脸容画得端庄慈祥一些。朱元璋看了,果然非常高兴,下令照原样画了许多幅,分赐给诸王。这样,便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像。
皇宫里的这两种画像,朱元璋认可的圆脸俊像,便作为皇家标准像,置于宫廷的各种殿堂,在朱元璋逝世后,则供奉于太庙,用于祭祀。而长脸丑像则作为疑像,用以迷惑百姓。朱元璋生性多疑,常微服私访,伺察臣民的活动。为了防止被百姓认出、识破,便令画工画了许多长脸丑像,画得极其怪异丑陋,派人四处张贴。百姓见了这种疑像,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记,即使见到朱元璋本人,也无法辨认出来了。
由于朱元璋的圆脸俊像藏于皇宫和各个藩王府邸,从不外传,一般臣民见到的,只有那种长脸丑像。直到明中后期,有些官员进入皇宫或藩王府邸,才得以见到这种圆脸俊像。如嘉靖年间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官吏部尚书的张瀚,曾进入武英殿,才有机会瞻仰这种画像,在《松窗梦语》里写道:“余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湏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象大不类。”[531]又万历中举于乡、官至平越知府的张萱,也在《疑耀》书中写道:“先大人令滇时,从黔国邸中模高皇帝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余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湏髯皆为银湏,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532]
那么,这两种不同的画像,哪种更接近朱元璋的尊容呢?显然是根据凤阳百姓传说画出的长脸丑像,而不是宫廷画工所画的圆脸俊像。因为凤阳百姓的先辈,有的看着朱元璋从小长到大,有的还是朱元璋小时的玩伴,而更多的凤阳人后来投奔朱元璋的起义队伍,成为朱元璋起义军早期的主力,跟随他南征北战,他们同朱元璋利益一致,生死与共,没有必要造谣,故意丑化朱元璋的形象。因此,他们描绘的朱元璋脸容,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当然,有些长脸丑像画得极其怪异丑陋,那是宫廷画工为了迷惑百姓而有意为之,则另当别论。因为朱元璋的脸容尽管比一般人要丑,但也不至于过分怪异难看,否则朱元璋初起时至濠州招兵,濠人郭山甫也不会主动让自己的女儿盛装打扮一番,嫁给朱元璋做姬妾(后被封为宁妃,在马皇后、李淑妃去世后,掌管六宫事务)[533]。从那种长脸丑像看,朱元璋的额头高大突出,下巴又比上额长出好几分,俗称地包天,再配上高高的颧骨和隆起的大鼻子,活像个横摆着的“山”字形。怪不得宫廷的画工为朱元璋画像,画得越是逼真,他越是不高兴哩。
2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