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不同时代的资本主义与价值链竞争的形成
关于“竞争一般”的讨论也明确了政治经济学竞争理论的另一个方法论原则:竞争与资本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范畴,“资本一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差异,也对应着“竞争一般”在不同时代具体表现的差异。从宏大的历史周期来看,资本主义可以划分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两个阶段;相应的竞争一般也在两个时代分别体现为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而具体到自由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时代,我们又可以将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进行细分,相应地,竞争也体现为不同时代条件下各有差异的竞争。我们就在这一思路下给出“价值链竞争”的时代属性和理论规定性。
前面已经提到,早在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提出之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开始从世界体系和资本循环角度讨论资本主义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新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世界垄断资本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判断之一。具体而言,早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沃勒斯坦对世界体系与商品链的研究。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不仅是对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的长周期历史考察(117),也提出了作为“全球商品链”基础的“商品链”概念。他与霍普金斯把“商品链”视为世界体系中的国际商品链(118)。在世界体系的中心、半边缘区和边缘区之间,沃勒斯坦通过“融入”与“边缘化”描述了落后国家进入世界体系,以及在世界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基本过程。
第二,帕劳(Christian Palloix,又译为帕洛瓦斯、帕罗瓦斯)等对世界资本循环的研究。一般认为,较早系统分析跨国资本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的学者是法国学者帕劳。他在20世纪70年代将资本循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作为主要线索,对资本循环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19)。帕劳的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理论的经典原理,将资本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进行了仔细划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循环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也可以视为三种资本循环的历史过程。帕劳通过研究认为,资本全球化的历史过程,正是依次实现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不仅明确解释了“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也可以提供接近于上述三个概念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帕劳的研究开启了政治经济学对全球资本主义和网络资本主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借鉴价值。鉴于帕劳的研究影响较大,且提供了一个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原理上的资本主义时代划分方式,能够为本书“价值链竞争”的时代属性和形成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我们在介绍帕劳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形成对“价值链竞争”的理论界定。
帕劳采用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公式(120),具体可以描述为:
式中,Ⅰ是货币资本循环(M…M′);Ⅱ是生产资本循环(P…P);Ⅲ是商品资本循环(C′…C′);总流通过程Tc表述为商品资本循环的起始处C′-M′-C′(121)。
历史上资本循环国际化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第一个阶段的商品资本国际化,表现为商品的对外输出;第二个阶段是货币资本的全球化,表现为对外投资和对外贷款;而全球价值链条件下的资本循环则是第三个阶段,即生产资本实现全球化之后的结果。
参照美国学者罗宾逊的总结和简化(122),我们可以把这一观点做一下简要概括。
资本循环公式可以简化为:
M-C-P-C′-M′
接下来我们将实现了国际化的阶段以下画线格式表示。
资本国际化的第一个阶段是商品资本的循环,表现为世界贸易,上述公式变为:
M-C-P-C′-M′
资本循环的购买和生产阶段“M-C-P”在国内进行,销售阶段延伸至国外“C′-M′”,在国外售卖后剩余价值实现,再以利润的形式回到国内,重新开始国内的资本循环。在世界体系形成之初,“地理大发现”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种资本国际化就已经形成。这个阶段的资本主义,主要出现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虽然这一时期货币商品阶段的资本循环“M-C”也涉及对国外原材料的购买,主要体现为对殖民地原材料的掠夺,但是货币资本流向国外后不再继续被宗主国控制,只是表现为国际商品流动,因此不能视为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沃勒斯坦所谓世界体系中的“商品链”和格瑞菲的“全球商品链”在逻辑上主要对应这个阶段的资本国际化。
资本国际化的第二个阶段是货币资本的国际化,表现为对外资本输出和跨国投资,公式在上述国际化的背景下进一步演化为:
M-C -P-C′-M′
这种形式的国际化大规模集中出现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具体而言其历史阶段可以划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种国际化表现为国际货币资本流动,主要以国际高利贷和国际间接投资为主。在这个阶段,资本开始呈现“跨国”状态,资本家开始控制其他国家的资本,但是,这种控制往往主要表现为跨国的证券投资、国际借贷和套利行为,对国外生产的控制相对较少。
在这个阶段,由于资本循环过程除生产阶段之外,都已经实现了国际化,各国的生产开始形成一条明显的产业链,各国生产的相互联系更加密切,在货币资本全球化的推动下,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形成价值增值和价值转移。这个阶段是“全球商品链”向“全球价值链”过渡的阶段。
资本国际化的第三个阶段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阶段,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增长以及劳动外包的迅速发展。随着生产过程的全球化,或全球生产的碎片化(123),整体资本循环过程都实现了全球化。上述公式变为:
M-C-P-C′-M′
这种形式的资本国际化,主要从20世纪60—70年代兴起,其代表性特征就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在这个阶段资本已经控制了从货币资本到商品资本的全过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调配资源。具体而言,这个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产的国际化主要体现为跨国公司在国外生产,各地的生产过程以中间产品为媒体进行连接形成全球价值链或供应链。虽然形成跨国的技术标准和生产计划,但是其生产过程还相对独立。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产品内分工”“模块化生产”和产业外包的迅速发展,各国生产过程开始有密切联系,车间生产流程开始实现全球化,尤其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特征。
在生产资本国际化阶段,在产业外包迅速普及之前的生产资本全球化可以概括为“全球价值链生产”或“全球供应链管理”阶段。而随着产业外包和跨国电子制造服务(EMS)的发展,原先各车间相对独立的“产业链”或“价值链”式的联系,还是进一步深入生产过程内部,跨国的生产流程控制、劳务外包和质量控制成为常态,全球生产网络形成并发展至更高层次。后一个阶段可以视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典型阶段(124)。
根据罗宾逊的观点,国际化的第三个阶段,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他使用了全球经济和跨国化两个概念阐述其差异。这些差异正是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形成条件下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界定“价值链”竞争的基础。
罗宾逊区分了世界经济与全球经济:“我的看法是,在资本主义体系进入跨国化的新阶段后,我们正从世界经济走向全球经济。”(125)而上述“资本国际化”第三个阶段,就是他所定义的“跨国化”:“跨国界的贸易和金融流动的扩展与生产过程本身的全球化二者之间不同。我认为,前者代表国际化,后者则代表跨国化。”(126)“全球资本主义并不是‘国民’经济的集合,也就是说并非意味着一些独立的实体通过外部交换而同一些这样实体相联系。毋宁说,世界资本主义这个方兴未艾的新阶段通过‘国民’经济的跨国一体化取而代之。”(127)
关于这种变化,罗宾逊做了这样的概括:“资本已经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流动性。这种全球流动性与政治和制度安排的重构相结合,对跨国阶级关系和国家形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128)我们就将这个从“世界经济”转变为“全球经济”,资本流动由“国际化”转变为“跨国化”之后,处于全球资本主义阶段条件下,对应着资本全球流动性新特点的竞争阶段和竞争形式,称为“价值链竞争”(129)。
最后,需要进一步交代的是,随着生产资本的国际化,生产过程采取跨国化和全球化的形式,劳动过程也同样实现了国际化。在上述文献中,也同时涉及了劳动过程全球化、阶级关系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相关研究,将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推进至全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130)。由于相关文献和具体内容将在第4章中全面讨论,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