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这个题目:从几个误解谈起
有一种误解是:理论研究只关注抽象分析,应用研究不需要理论深度。其实,只要简单考察一下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发展史就不难澄清这一误解:学说史上有深度的理论创新往往都是理论面对现实问题和时代主题做出的反应;在实践中,浮于现象表面的应用研究和战略分析,往往流于经验总结和既有对策的循环论证,难以给出有效的现实解读,更难找到有突破性的战略出路。因此,越是有价值的应用研究,越需要深入事物本质。同时,只有足够深刻的理论,才能真正把握现实问题的内在规律,其应用分析和对策研究才有借鉴价值。
除此之外,另一个误解的影响更为广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注的是收入分配、阶级关系和社会运动层面的问题,没有涉及产业竞争和战略管理等问题的专门理论。形成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缺乏了解。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透视现实竞争问题的理论基础。20世纪以来,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围绕垄断资本、巨型公司、知识产权垄断和全球生产网络等一系列竞争问题的研究从未中止。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本人提出但未能完成的“竞争学说”获得了长足发展。美国垄断资本学派、劳动过程理论以及全球资本主义学派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产业竞争前沿的理论解读,从来就不是“无源之水”。相关研究不仅涉及资本积累的基本规律,资本过度竞争形成的“产能过剩”、利润的变动趋势和全球垄断资本的跨越生产等基础和前沿问题,甚至在微观层面深入生产方式和劳动方式内部解释具体劳动过程中的控制和效率问题,在宏观层面拓展至整体国民经济的调节模式和积累体制解释一国产业发展的宏观体制和文化背景。
与上述误解相关的另一误解也流传甚广: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资本谋利的手段和策略问题,是一个需要被批判的客观现实——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在于批判否定这种剥削现象,而不是研究其秘诀,为资本出谋划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相对狭隘的认识。首先,批判是一种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而非研究的伦理态度和终级目标。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否认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主义立场,但是,这种批判的意义正在于透过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历史规律,而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是一种突破固有认识的客观剖析,不应做道德伦理层面的解释。其次,资本的谋利手段不仅是资本家的“剥削手段”,更是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透视这一手段的发展动态,是把握现实经济规律的必要路径。认为这些手段用于“剥削”而耻于道哉,是固守理论偏见的“伪善”。最后,把竞争策略等同于资本压榨劳工的计策手段,同样为一种理论偏见。竞争涉及的利益冲突至少存在两个层面的差异:资本与资本之间争夺剩余价值的冲突,资本与劳工之间由于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此消彼长形成的矛盾冲突。竞争理论的研究对象锁定于前者:资本与资本之间的争夺剩余价值的行为与策略。同时,从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出发,资本之间的竞争还涉及国与国之间的价值转移与不同国家产业之间的比拼。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民族产业的升级,也是经济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手段。洞察其中的客观规律,为本土产业升级“出谋划策”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和民族利益的正当性。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不回避自己偏向于劳工的阶级立场,认为生产方式应沿着提高劳工报酬、加强劳动培训、提升劳动者生活水平的良性方向演进。实践也证明,这一演进方向也是缓和劳资矛盾、降低经济波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方向。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