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POA:可复制的极简管理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一

在进入阿里巴巴湖畔大学学习前,我对“组织”并不真正理解。以前听到“组织”,第一反应是政党或社会团体。在企业,人们通常认为组织是公司、人事或团队。

在湖畔大学,马云跟我们提到使命、愿景、战略和组织、人才、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组织这个词被高频度提到。可以说,阿里巴巴的成功秘籍一半在成功的组织打造上。

接下来的学习中,无论是阿里巴巴合伙人的分享还是柳传志、冯仑等成功企业家的分享,多次印证了组织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虽然一个公司的目标、模式会变,但组织是会变得越来越坚实的。

后来,马云还带着湖畔大学所有师生去古田,学习古田精神;去延安了解当时的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的13年历程。让大家惊讶的是,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上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在湖畔大学学习后,我惊喜地发现,虽然我对组织这个概念认知不全面,但对组织形态的认知在这之前就已经很深了。

从小我们在学校里就一直被要求,要有组织纪律。事实上,学校里虽然都是集体活动,但很少有真正的团队组织。教育的指向,更多的还是个人成绩。组织这个词更多地被理解为约束。我从小是一个偏内向的小孩,没有做过班干部,也很少参与学校要求外的集体活动。运动会报的项目是跳高和短跑,那个时候,反倒觉得特立独行是很酷的事情。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上大学。我大学学校还不错,再加上住读,家长便不再管我,班主任对我也比较客气,我更是成了一只飞离金笼的“小鸟”。

第一次真正理解组织,是我在大学里开始创业的时候。其实也就是做个小买卖——在校园里卖体育用品,主要产品是网球拍和篮球鞋,还卖一些服装。

我知道自己性格内向,所以我游说了4位交际广泛、人脉资源丰富的同学加入。我主要是组织货源,他们负责销售。这就是我搭建的第一个组织的雏形。业务做得不错,大家都赚到了体面的生活费。20世纪90年代,我们几个做到了保龄球自由(可以随时翘课去打保龄球)。这样的状态持续了1年,接下来,大家因为各自的目标就散伙了,我也开始去律师事务所实习了。这一年,我体会到,一个组织其实是可以因目标而聚的,也可以因目标而散。后来,我们叫这样的组织为自组织。

我进入一家上海排名前三的合伙制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是几乎没有组织,每个律师都是老板,自负盈亏。某种意义上,律师和菜市场承包摊位的小老板无异。不过,5年的专业服务工作经历让我看见了另一种无形的组织的存在。客户和律师在委托的时候是甲乙双方的关系,但一旦形成了委托关系,就成为伙伴,律师往往成为客户组织中的一员。而一名律师,会同时加入很多个组织,在不同的组织里承担相似的职责,同样也对组织的目标负责。这可能就是无边界组织的一种雏形。

2003年,我从英国读完研究生,回国创业,成立了自己的管理顾问公司,先后做过教育投资顾问和法律猎头顾问业务。在每个业务中,我和我的同事都是以外部专家的身份进入客户的组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受到客户认可的重要原因就是我能够很快融入对方的组织,以客户的视角来全面投入,而不是总把自己当作外部的乙方顾问。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当时,我带着25位心理干预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去灾区。当时,我还遇到很多自发赶往灾区的志愿者。到达灾区后,我们发现,因为交通限制、物资匮乏等情况,个人志愿者几乎帮不上什么忙。留在成都的我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干着急。由于我之前创业的关系,我在去之前就搭建了一个当地的自组织网络。我联系了一家当地企业,帮助搞定车和通行证。我又把自己筹集的捐款直接转给了成都家乐福的同学,让她帮忙安排采购和物流。毕竟灾区物资需求每天在变化,我需要一个能快速反应的供应链——柔性供应链。

从汶川县回来后,我决定投身公益,我把自己的2家公司以1元的价格拱手相让给同事,成立了自己的公益机构: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2009年,我被任命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20万名志愿者的总教官。大部分世博会志愿者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志愿者团队,每个人的服务期是2周,提前培训大约是3天。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也给我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尝试打造这个流动的超级自组织。而POA行动力这个思维模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了。

POA当时产生的背景就是,面对这么多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志愿者,且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培训和团建,如何能让他们协力共建。我发现,必须让每个人都能在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思维框架下行动,这样就避免了很多这种分散流动型组织的决策问题。在一次和高中物理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我受到了启发。以牛顿第二定律为基础演变出了POA这个化繁为简的决策思维。

世博会结束后,我的机构找到了一个工作方向,就是专门为那些社会动员型的公益项目赋能,比如支教、垃圾分类、助残敬老等。一方面,我们联系企业志愿者,另一方面对接当地公益机构,就一个具体的O(objective,目标)组建临时志愿小组。小组因O而建,O实现就解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年我们组织动员的志愿者有5万人次,运营的公益项目有168个。这些都是在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下完成的,而所有志愿者也都接受快速的POA培训,以确保在不确定中大家能达成共识。

我于2015年进入湖畔大学,2016年重返商业。我用POA帮助多家湖畔大学同学的企业做了组织的变革,这些变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毕竟大部分管理者没有我这样的自组织经验,他们对自组织可能带来的失控有恐惧心理。2017年,我临时加入湖畔大学同学的一家企业,在POA的赋能下,帮助这家企业打造了一个无边界自组织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公司的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随后,公司的融资也非常顺利,8个月时间,公司估值从5亿元变为20亿元。又过了6个月,估值变成了30亿元。

认识查理是2018年年初,不到一年的时间,当我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炉火纯青地把POA运用在规模型企业管理上。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利用自己多年的管理创业经验,尤其是在HR领域的实战经验,把POA升华到一个新的组织发展维度。而这些是我之前没有涉及的。我和大家一样非常期待看到这本书。我相信,这本书会给你过去很多关于组织方面的疑惑以一个底层的答案。

——亚孚石化COO/湖畔大学一期班委/“半度先生”品牌创始人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