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为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基于历史发展与实践应用的双重研究视角,归纳指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实现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发展逻辑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
本书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对国内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发展变迁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归纳指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逻辑;同时,运用问卷调查、相关性分析对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矛盾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合作治理能够有效解决供需矛盾问题,其产生与发展符合客观实践逻辑。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合作治理应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必要性,解决了针对该问题的传统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相脱离问题。
第二,在明确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理论内涵与主客体要素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矛盾、合作、动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与主体间合作关系网络。
本书运用文献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方法,基于合作治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与合作悖论等理论研究视角,首次提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矛盾、合作、动力”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主客体要素进行深度剖析,发现除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居民外,基层党组织与社区文化骨干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重要治理主体,在此基础上,发现基层党组织的贯穿功能与社区文化骨干等自治功能间并不排斥而是一种有机合作互动关系,并形成“党建引领+基层自治”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架构,这也是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合作治理的重要本土化特色。
第三,基于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实证研究,首次提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悖论问题,并系统剖析其诱因及对策;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动力要素进行分析论证,实现由案例研究到理论分析的突破。
本书首先运用深度访谈、典型性个案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基于社会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与文献、新闻资讯等第二手资料,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中存在合作悖论问题而导致其发展迟缓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县政策执行中的政策梗阻、信息黑箱、社会组织治理能力不足、基层领导干部创新或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是其根本诱因。其次,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对基于深度访谈、比较个案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获得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具体动力要素进行验证、分析,指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主要动力要素及其影响度。最后,在前述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合同制与非合同制是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供给制度选择,并指出二者应用价值与改革路径,尤其是非合同制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发挥着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且更具应用价值;并归纳指出应基于制度、组织、人才、过程四个维度推动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1]李少惠、余君萍:《西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述及其启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
[7]李金良、邓屏、杨卫武:《基于公众满意度分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经济师》2011年第6期。
[8]陈立旭:《公共文化发展模式转型:浙江的实践与历程》,《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9]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至2017年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39008万。
[13]张康之:《论社会治理中的协作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4]敬嘉:《合作治理:再造公共服务的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蔡岚:《合作治理:现状和前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6]燕继荣:《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
[17]麻宝斌、任晓春:《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之路——以汪清县城市社区管理改革为个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8]郭道久:《协作治理是适合中国现实需求的治理模式》,《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1期。
[19][英]亚当·斯密:《国富论》,富强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20][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木丹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21]李少惠、余君萍:《西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述及其启示》,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第3期。
[27][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28][美]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8版),周京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9]转引自韩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冲突和共存——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文化多样性公约〉 的解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塑文化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7—132页。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塑文化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7—132页。
[38]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2年第1期。
[39]陶东风:《公共文化服务:从民生概念到民权概念》,《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40]嵇亚林、李娟莉:《公民文化权利与公共文化服务——对构建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艺术百家》2006年第7期。
[41]李世敏、吴理财:《展示政治:以公共文化服务来理解学习与实践》,《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42]李少惠、崔吉磊:《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生机制的构建》,《经济体制改革》2007年第5期。
[43]游祥斌、杨薇、郭昱青:《需求视角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H省B市的调查》,《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7期。
[44]姜海珊、李升:《城市融入视角下的北京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状况》,《人口与社会》2016年第2期。
[45]陈立旭:《以全新理念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于浙江实践经验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46]李少惠、余君萍:《西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述及其启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
[47]金雪涛、于晗、杨敏:《日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探析》,《理论月刊》2013年第11期。
[48]黄丽娟:《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析——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行政论坛》2014年第4期。
[49]牛华:《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现状与价值探析》,《管理观察》2014年第5期。
[50]张康之:《论社会治理中的协作与合作》,《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51]敬嘉:《合作治理:再造公共服务的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2]蔡岚:《合作治理:现状和前景》,《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53]燕继荣:《协同治理: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2期。
[54]麻宝斌、任晓春:《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之路——以汪清县城市社区管理改革为个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6期。
[55]郭道久:《协作治理是适合中国现实需求的治理模式》,《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1期。
[56]唐亚林、朱春:《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发展之道》,《学术界》2012年第5期。
[57]方堃、冷向明:《包容性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58]陈立旭:《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59]王晓洁:《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地区间均等化水平实证分析——基于1999年、2009年数据比较的考察》,《财政研究》2012年第3期。
[6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理论》2014年第1期。
[61]胡澎:《日本“社区营造”论:从“市民参与”到“市民主体”》,《日本学刊》2013年第3期。
[63]Yin, Robert 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US: Sage publications, 2003.
[64]莱丝利·巴特利特、弗兰·维弗露丝、田京、倪好:《比较个案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第12期。
[65]刘军:《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实用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66]康伟、陈茜、陈波:《基于SNA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应对中的合作网络研究——以“4.20”雅安地震为例》,《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