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节对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并对研究过程中运用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系统阐释。

一 研究内容

本书的核心问题为合作治理模式应用于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以及如何应对。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提出研究的问题,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界定研究对象并提出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理论基础。一是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内涵界定,即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成果的历史比较研究,明确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与理论要义。二是理论研究视角,即对合作治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合作矛盾与合作悖论等理论依据进行系统阐释,明确其内涵及对于本书的理论价值。三是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理论内涵与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合作治理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明确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概念内涵,并构建本书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部分,本书的主体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八章。基于文献分析与实证研究,系统分析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主客体要素与合作关系、合作悖论、跨国案例比较及动力要素。

第三章,历史逻辑:中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模式演进。通过对中西方公共文化服务的产生与治理模式变迁的比较研究,以探析中西方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模式的变迁历程,并归纳指出合作治理是当前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变革的重要发展趋势,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客观历史逻辑。

第四章,实践逻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与合作治理。基于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问题,深入分析其问题表现与诱因,指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对于解决当前供需矛盾问题、推动供需一致化的重要功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内在实践逻辑。

第五章,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要素与关系。由于我国实行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因此,合作治理在运行过程中与西方政治、政党体制国家存在本质性差异,而这种本质性差异并未造成治理低效问题,而是形成了具有中国政党特色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主客体要素与合作关系网络。

第六章,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悖论的多案例比较。运用深度访谈、比较个案研究法,对当前我国多个典型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中存在的合作悖论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探讨造成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悖论的多层次诱因,如行政文化、行政体制、政策执行、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等。

第七章,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中新比较。运用比较案例研究法,基于合作治理的主体构成、制度安排、参与动机、合作能力、合作情境、合作激励机制六个维度对中国与新加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二者间内在差异以及新加坡经验对于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效能提升的借鉴意义。

第八章,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动力要素。综合运用深度访谈、调查问卷、典型性个案等质化研究方法与主成分因子分析等量化方法,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动力要素进行归纳、验证、分析,以探讨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具体动力要素及其影响度,为下一步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发展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第四部分,研究问题的延伸与结论,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

第九章,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供给制度选择。联系国内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供给制度类型,对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供给制度类型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合同制与非合同制为当前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供给的两类制度选择,并系统比较合同制与非合同制两种制度类型的优势与劣势、理论与现实价值,以及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非合同制”合作供给制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第十章,结论与展望。基于前九章研究内容,总结归纳主要研究结论,并针对合作悖论、动力要素、制度选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最后归纳指出本书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与下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

二 研究方法

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法、比较个案研究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定性方法,熵权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从个案中归纳总结理论观点,并辅以量化研究方法,以提升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具体运用的方法有:

(一)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是学术研究撰写的基础,是对研究选题相关研究成果的观点、方法以及理论现实意义的系统梳理、归纳总结。本书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与总结,明确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悖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等概念的理论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将文献分析法贯穿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逻辑、矛盾、动力”分析的全过程,以确保研究过程与结论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二)历史比较法

1878年,威尔逊在公共行政的开篇之作《公共行政学之研究》中,运用历史比较法,通过对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纵向(不同历史时期)、横向(不同地域)比较,以论证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区域差异性及其发展路径选择。[62]因此,历史比较法通过综合运用横向与纵向比较分析,有助于突破传统单一维度分析的局限性,是当前公共管理问题研究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本书通过对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变迁历程进行历史比较研究,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趋势,归纳指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产生与发展符合客观历史逻辑,以阐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区域差异,从而为分析中国场景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模式构建奠定理论与现实基础。

(三)比较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case study)一直以来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倍受推崇,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为社会科学家罗伯特·殷(Robert Yin)(2013)的著作《个案研究:设计与方法》(Case Study: Design and Method),认为当现象与情境的边界不清晰时,应当在现实情境中对当下现象(个案)开展深度的实证研究。[63]莱丝利·巴特利特(Lesley Bartlett)和弗兰·维弗露丝(Fran Vavrus)(2017)认为,由于“传统个案研究将现象与语境混为一谈;坚持为个案划定边界;没有充分认识到个案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没有坚定地为个案研究结论的推广性作辩护;对比较的价值认识不足等”而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基于过程导向的比较个案研究(comparative case study)通过水平、垂直和横向迁移比较,以实现对一系列相关事件或行动者进行对比研究,打破了传统个案研究中“文化、语境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式。[64]因此,运用比较个案研究方法,能够确保对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现状研究的深入系统性,突破传统个案研究的局限性。本书运用比较个案研究法,对A 省城市社区A、城市社区B、农村社区C,三个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典型性社区个案进行水平、垂直与横向迁移比较,并运用深度访谈法,以分析、归纳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具体动力要素。

(四)深度访谈法

访谈法(interview)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深度访谈法(in-depth interview)或面对面访谈法(face-to-face interview)是指由具有专业知识与访谈技巧的调查者以半结构化、个人对话式访问,以分析特定的行为、动机、态度等潜在因素及其内在联系。较之传统访谈法,深度访谈法对于问题的探索与分析更具深度,而日益得到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广泛认可。本书运用深度访谈法,对A省不同地市的6个街道办进行社会调查,获得各街道下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及合作治理概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社区A、社区B及社区C进一步深度访谈,以深入剖析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以及问题与诱因。

(五)问卷调查法

由于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仍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存在着供给过剩、供给短缺、供需不一致等一系列供需矛盾问题。而当前对于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问题的研究以典型性案例、个案描述为主,缺少系统深入的问卷调查与分析。因此,首先,针对供需矛盾问题,本书运用问卷调查法与Likert五分量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得当前我国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客观利用率与对其重要性、满意度的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加权评分与相关分析;其次,针对深度访谈获得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动力要素是否具有普适性问题,对45个街道办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主体的部分成员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对动力要素进行验证。

(六)熵权评价法

熵权评价法,即运用熵值法进行权重计算,以判定各评价指标的离散程度;该方法是权重计算的一种重要方法。本书在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一致性评价中,基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熵权法对各维度指标进行赋权,在此基础上,得出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一致性的评价得分,以明确供需矛盾问题的客观存在;最后,运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指出造成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的客观因素。

(七)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方法,是一种源自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的基本理论出发点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复杂关系构成的大型网络,而“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之集合”[65]。因此,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将研究事件中行动主体(包括组织或个人)及其彼此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形成对该关系网络的属性、特点的分析结论。该方法产生后主要应用于社会学领域相关问题的分析,近年来,开始受到国内公共管理学者关注,对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然而,仍未有学者将该方法应用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网络分析[66][67]。本书为更形象地表述中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中主体间的合作网络关系,以我国30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个案为研究样本,运用Ucinet软件与Netdraw软件,绘制针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的主体间的合作关系网络,以分析、总结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主体关系网络的客观特征。

(八)主成分因子分析法

英国心理学家C.E.Speearman于20世纪初提出因子分析法,认为可通过该方法从复杂多样的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该方法可从诸多变量中找到某些潜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因子分析法一方面可以检验假设变量是否具有价值,同时可检验各假设变量间的关系。主成分因子分析是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通过旋转以使因子得到更好的解释。本书基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治理动力要素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定性研究获得的具体动力要素进行验证,剔除次要因子,以分析指出主要动力因素及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