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五行针灸师所面对的挑战
听宫
最近,我刚刚给一些从事其他类针灸的同行们做了一次五行针灸的入门讲座。特别有意思的是,我从中观察到那些不熟悉五行针灸的人在学习时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这促使我反复琢磨、提炼自己在五行针灸师职业生涯中所感受到的要点,以帮助这些初入门者不要因头绪太多而不知所措。我发现做这件事不仅能帮助他人,于我自己也大有裨益,因为我必须一次又一次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五行针灸的方方面面。
我相信每一位五行针灸师都可以把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困难列一份长长的单子,其中一些一定是每个五行针灸师都会遇到的。也许这份通用清单的第一项就是:害怕不能正确地判断主导一行。作为针灸师,你必须针对病人进行治疗,也许不是在见到病人后立即就扎针,但似乎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你尽快开始用针。
但是且慢,想一想心理治疗师在对病人做出诊断前,一般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与病人进行沟通,而我们不过是花几个小时进行诊断而已。五行针灸师的工作并不亚于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我们是努力用一根小小的银针去帮助那些被封闭在身体里的灵魂。时至今日,我仍然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们必须要在初见一个病人后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样一个需要深度探索的工作,做出判断。必须承认的是,要对一个病人的主导一行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无一例外总是需要足够的时间,以使他们的主导一行得以充分展现。我们必须要接受这一点,否则就会给自己施加压力,匆忙做出诊断,而很多情况下病人其实并没有这样要求我们。因此,我的清单的第一条就是:不要给自己压力而匆忙做出诊断。
下一条则是克服自满。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都不容易,无论是在哪个层面,当然层面越深越困难。因此我们在面对那些不给我们太多麻烦的病人或是治疗进展顺利的病人时,就会采取一种轻松甚或是随意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很可能会使我们忽视一些本应引起注意并花时间解决的问题。我们可能会进入一种几乎是被动参与的状态,忽视一些不是一眼可见的东西。对于长期就诊的病人,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应该自我检视,有意识地让自己进入到初见病人的状态,尝试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这个病人。每次这么做以后,我都会惊讶地发现,我在自己脑子里建立起来的有关这个病人的图像是有些轻微变形的,真实的病人和我脑子里的病人其实并不完全吻合。换句话说,我做了一些假设,但却没有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去检测这些假设正确与否。
我意识到,这些假设下面隐藏着我个人的许多恐惧。我们都害怕看到本以为板上钉钉的诊断出现了可能是错误的迹象,又要面对新的未知,又要重新来过。让自己相信对这个病人的诊断是正确的,按自己熟悉的套路对病人进行治疗,而不必考虑重新选择治疗方向,这当然是更舒服的一个选择。改变治疗方向还意味着我们最初的诊断是错误的,这恰恰是对我们专业技能的一个挑战。所以总有一种诱惑,让我们对那些与我们最初的诊断不相吻合的细节紧紧地闭上眼睛。其实,所有的初诊判断都应该被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直到病人和针灸师都能看到因正确的诊断和相应的治疗为病人带来的巨大变化,才能确诊。
紧接着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坚持。打个比方,我们这个专业是长跑,不是吃点阿司匹林就能马上把问题解决掉的。做得好的话,我们会和病人一起工作很长时间,而眼前这条无限延伸的路,一方面会让我们高兴,因为它说明我们至少做对了一些事,而另一方面,也会给我们压力。每次开始给一个新病人做治疗都是令人兴奋的,虽然我在上面也写到了其中的一些挑战,但接触一个新病人时我们似乎总是能调动自己所有的神经细胞,让自己保持在一个恰当兴奋的状态。最初的这个阶段过去后,又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疗效,我们就会放慢脚步,稍稍放松下呼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事情可能会起一些变化,治疗情况不再按我们计划的那样往前发展,需要我们更多地投入其中。因此,我们要学会控制节奏,不要在治疗初期投入太多,而在下一阶段就精疲力竭了,更何况随着治疗的继续,很可能情况不按我们期望得那样进展顺利呢!
再下一条是对我而言最难的问题之一,就是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病人在不断变化,如何调整我自己对于病人变化或病人希望自己变化的程度的期望。因为每一根扎入病人身体的针,都在驱使他们体内的能量朝着他们最初来寻求帮助时的不同方向运行。尽管这样的变化是病人初来就诊时所希望的,但治疗导致的变化及随之而来的始料未及的压力,可能并不那么容易接受或适应面对。
事实上,要回归平衡,或者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平衡的状态,需要病人自己也付出很多的努力,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躺在那儿等着治疗来完成这项工作。治疗要取得成效,不仅仅是通过扎针带来变化,还需要病人接受这些变化,并用行动将这些变化引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也就需要病人对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改变。每个人的能量都是一个整体,虽然每一针只是改变身体某一局部的能量,但同时也有助于身体其他部分恢复平衡。因此病人的整个身心都需要根据这种变化来进行调整,要学会应对意外的变化,以及随变化而来的压力。
我们走路迈出的每一步,都会有这样一刻:一只脚已经抬离地面,但还没有迈出并落在前方的地面上,此刻我们全身的重量完全靠另一脚来支撑,因而很容易失去平衡。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富有挑战性的时刻,只是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会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来面对挑战,而另一些人则心怀恐惧,正如一些人无法想象怎么会有人喜欢攀爬那些无比险峻的山峰。但是,每一针在我们体内产生的驱动力,就像是将我们推上了人生之山上的一块又一块岩石。有些岩石比较平缓,而有些则比较陡峭,但不论平缓或陡峭,我们都需要向上攀爬,而不能像在原野上那样惬意漫步。有时候我们五行针灸师需要做的就是向上推病人一把,帮助他们牢牢抓住岩石,迈出攀向平衡的第一步。
无论于病人还是于医生,这个过程都同样令人畏惧。一些针灸师会更乐意接受挑战,而另一些则可能喜欢陪着病人在原野上游荡得久一点。因此每个五行针灸师都需要搞明白自己应对这个挑战的途径,并且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对病人的治疗。如果更喜欢顺其自然,让病人在原野上漫游得久一些,那么对病人的期望就不要太高;如果觉得治疗就是为了帮助病人更加积极地去改变,也就是采取推病人一把、帮助病人攀爬岩石的途径,那么病人的变化就会快得多。我自己属于后者,但这其实是一条风险更大的路,因为其对病人要求更高,有时病人甚至会无法应对;对我自己的要求也很高,有时甚至会超出我的应对能力。所以我所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控制进度;而采取另一途径的其他五行针灸师所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激励他们自己和病人勇敢地往前走。
大家都认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其主导一行是五行针灸的一个要点,但即便在这一点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经验的增加,五行针灸师的判断能力也会越来越强、越来越精细。比如我现在就能看到许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因为看得多了,就会增加一些“是”的东西、剔除一些“不是”的东西。我对于“是”能够看得更清楚,是因为我揭开“不是”面纱的能力增强了,仿佛由于内在感知能力的增强,我可以更深地穿透人们为了在这个令人迷惑的世界上生存而带上的层层面具。
我想我们所有人需要学习的第一课就是,不要认为捕捉五行印记在我们身上的感觉信号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接受这一点,而且是欢喜地接受,因为这恰恰说明我们学习的是一个有深度的专业,它要求我们不断深入、努力探究。实际上我们更多地不是靠视觉、嗅觉或听觉来进行判断,而是靠对情感信号的解读来进行判断。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高兴,可以准确地判断出恐惧,所以在诊断中就会经常利用这些自以为熟悉的领域进行判断。但是,刚刚开始执业的五行针灸师一定要小心这里面的陷阱——熟悉某种情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准确地用其进行判断。实际上,这种熟悉可能会使我们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时下意识地回避这种情感。比如,如果我们在儿时的成长环境里有太多的愤怒,那么当病人表现出愤怒的情感时,我们就可能下意识地回避而将其认作某种其他情感。
探求真实情感的下一步,就是要清楚地觉知每一种情感会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触发些什么,尤其是那些我们经年以来建立起来的自我防御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更好地通过情感这一门进入。这于那些对情感信号不熟悉,因而必须首先内视自观、再去观察解释他人情感的人来说,尤其困难。
这就是五行针灸与各种心理疗法近似的地方了——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对病人开始治疗以前,都必须首先理清自己的心理和情感。但是许多针灸师,尤其是受过其他类型针灸训练的针灸师,习惯于把病人的情感远远置于肉体之下,甚至对病人的情感漠不关心,其会发现对自我情感的探索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甚至需要帮助才有胆量迈出这一步。
另一个需要学习的方面是,五行似乎总是很巧妙地将自己掩饰起来,但事实上它们一直在展示自己,就像是孔雀开屏。但是,对于缺少经验的眼睛,华丽的孔雀尾巴似乎总是收得紧紧地,不肯在你第一眼看到时就开屏。我们在看东西时其实经常像是透过一层深色的玻璃去看,我们却全然不觉,还觉得自己看得很清楚,就如同我们视力不佳时,把绚丽彩虹的七彩颜色,模模糊糊地看成了一种颜色——白色。其他感官也有同样的情况。我有时惊讶地发现,我的某一感官会突然出现某种超能力,对我以前完全没有感觉的某种味道或声音有了不同寻常的鉴别力。要使我们的感官达到这样的水平并不容易,需要长期有意识的训练。有些人可能会很幸运,他们天生某种感官就比较敏锐,再加上长期的运用,成为他们用以判断的主要感官。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努力和勤奋,不断将自己带入情景去尝试解读各种各样的感情信号。所有人都希望某一刻,最好是完成培训后不久,挡在我们眼前使我们看不清的荫翳突然就消失了,所有五行的颜色、声音、气味和情感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到底我们所看到的与真实情况相差多远,这只有通过经年的实践才能慢慢看出来。我们眼前的翳是断断续续、一点一点地变薄直至消失,中间还时不时地会出现黑暗的日子,一些我们本以为看到的东西又逐渐消失隐退了。成长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的,以年为单位——今天看不出来比昨天进步了多少,但一定看得出来比一年前进步了多少。
在和经验比较浅的五行针灸师一起治疗病人时,我经常会注意到这一点。当我指出这个病人对我要求太多,或者那个病人的颜色是黄的,同事脸上的表情会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还看不到我所看到的,换句话说,我已经跨过了认知感觉的一道门槛,而他们还在门槛外面。尽管对于自己的成长很开心,但看到同事脸上“我怎么完全一无所觉”的表情,我的心中又会升起担忧:前方还有什么未知的门槛在等着我呢!
当然,相较躺在过去的成绩上自鸣得意,前方的未知更令人激动和兴奋。但是,人如果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逐渐丧失自信。所以,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支持网络,以帮助我们排减负面思想、度过困难时期,坚持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登。
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以他人的情感为工作对象更耗能的事情,而这也是所谓整体医学应该包含的内容,因为“整体医学”这个词应该是涵盖人的整体的医学,其必须包括深层次的生命内涵,而“情感”其实只是一个苍白、不完整的表述。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喜欢把“医学”这个词与针灸挂钩,因为这个词往往让人理解为我们的工作就只是与病人打交道。这种理解与事实相去十万八千里,如果这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的话,我都忍不住要发笑了。这样简单地把针灸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实在有损针灸的光辉。最近我在把Elisabeth Rochat de la Vallee(译者注:Elisabeth Rochat de la Vallee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研究中国传统经典与中医经典著作的学者与翻译家)写的有关《素问》的书从法文翻译成英文。这本古老的经典明确地指出:本质上,唯一值得我们专注对待的就是每一个整体的人。而治疗疾病,也就是现代西方医学所专注的对象,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而且很可能还是最没意思的一部分,如何保持灵与肉的完整才是最最重要的。
从这个角度去看,任何对健康的某种不平衡进行的治疗都不只是一次独立的治疗,而是恢复整体健康的一部分,而且任何治疗都不应与整体的健康割裂开来。我就是这样看我的工作的。我们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抵挡来势汹汹的疾病,而是通过温柔的鼓励,帮助人逐渐回归到一个健康人应有的本真状态,按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就是回归“道”,这才是针灸的根本。不幸的是,尽管“道”意味着圆满、意味着涵纳一切,但我们在努力解决病人呈现出来的复杂问题时,“道”总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但是,即使“道”可能从来都不是我们第一位就会想到的,我们仍然应该永不放弃地努力去追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