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记忆魔法卡之魔绳理解记忆法
魔法概况
“理解记忆法”就像解开杂乱的绳索,让它变得条理清晰,所以称之为“魔绳”。“理解”不仅是指看懂了材料的意思,还包括搞懂了材料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该材料和以前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越容易理解的事物,越容易保存于记忆之中。”
理解的前提包括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学习经验。比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我小学时吹过蒲公英,玩过苍耳,这些是直接生活经验;豆荚炸开的画面我没有见过,但是通过搜索网络视频,能获得间接学习经验。
想要用好理解记忆法,一是要多尝试新体验,多出门旅行,多融入生活,不要只是扑在学校和培训班里。二是要多读课外书,包括历史、地理、艺术、国学等各个领域的,多看优秀的纪录片,比如《跟着书本去旅行》《千古风流人物》《航拍中国》等。三是语文课要好好听讲,老师会教你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等,培养你的语感和理解力。
修炼技法1:理解记忆生僻字
对很多人而言,背诵课文的一大障碍,就是陌生的汉字,不会写、不会读、不知道意思,看着就头疼。一部分汉字可以用理解记忆法,我举例分享一下通过象形、会意、形声三种方法造出的汉字。
象形最容易理解,就是根据自然之物画出来的汉字,“日”“月”“山”等都是象形字。目前介绍象形文字的书很多,我推荐《汉字是画出来的》《汉字小时候》《画说汉字》等,我家孩子也比较喜欢读。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汉字,比如,“家”字上边的“宀”是屋子,下边的“豕”是猪,古时候人们家中都会养猪,所以就用“宀”下有“豕”表示“家”。又比如,“休”由“人”和“木”组成,一个人靠着一棵树,表示在休息。

形声是最高产的造字形式,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组合而成。比如,“主”代表直立的竿子,作为声旁,就产生了形声字:拄、住、注、炷、柱、驻、蛀等。“注”的形旁是“氵”,比喻从上向下朝器皿灌入液体时液体如柱;“驻”的形旁是“马”,指骑行中强行收缰勒马,绑在柱子上休息。理解了造字方法,是不是就很好记了呢?
修炼技法2:理解记忆古文
古文难背,主要在于用字生僻、用词简略、古今异义、句式差异、思想深奥等。背诵古文要参考注释和译文,将疑难字词的意思记住,就消灭了一个个拦路虎。如果课本没有译文,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用老人、孩子都听得懂的“大白话”,这是古文理解记忆的第一种方法。
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古人谈读书》里有一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材上有四处注释:敏,此处指聪敏;好,喜好;耻,以……为耻;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串联来翻译就是:聪敏而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你还可以用古文理解记忆的第二种方法:结合生活经验来联想画面。想到你的某位同学非常聪明,每天都在学习,遇到不懂的还会问同学。
再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句,教材里没有注释,理解后用自己的话来说:“我曾经白天不吃饭,晚上不睡觉,思来想去,没有啥用,还不如学习呢。”我想到我曾经做出思考者的样子,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想破脑袋都没有收获,后来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本哲学小说,总算有了一点头绪。
第三种古文理解记忆法是亲自实践法,陆游有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比如《弟子规》里有一句:“出必告,返必面。”意思是:出门时要告诉家人,回家时也要面见父母。我小时候习惯独来独往,30多岁才开始践行这一条,出门和回家时都会和家人说一声,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实践出真知,真的懂了,记忆便更加牢固了。
总结来说,古文理解=白话翻译+经验联想+亲自实践。当然,这并没有包含古文理解的全部方法,却是比较重要且有用的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