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尉迟家的傻儿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2章 这能怨我?

尉迟宝琪今天只跑了一会儿,便回府了。不是他不想跑,而是张家管事过来没多长时间,程家、秦家、牛家的管家、管事便找了过来。最后,李崇义骑马,也从长安往骊山赶了过来。

李崇义在路上看见尉迟宝琪,便下马,和他一同往府邸走去。“你府上,还有新犁没有?”

尉迟宝琪见又是问新犁的,苦笑了一声,“张家、程家、秦家、牛家的管家、管事现在正在府上呢。你说,能剩下吗?”

李崇义懊恼的拍了怕脑袋,“紧赶慢赶,还是慢了一步。”

尉迟宝琪仔细思量了一会儿,才疑惑的问道:“图纸都明发了,将作监、工部一天应该能造出好几千架新犁吧?各家都有工匠,怎么还用借?我家老管家来问,我还理解,毕竟长安尉迟府内的工匠,基本上都来骊山了,但你们家有工匠呀,怎么也不够用?”

李崇义烦躁的将路上的小石块,踢了到一边,幽怨的开口了,“谁能想到新犁效率这么高,比房相说的还要高两成。之前因为人少,很多地都荒着,现在各家不但是在翻新原来的土地,还在开荒呀。”

“还有,长安城里现在已经找不到手艺好的工匠了,全让朝廷征调了。你之前,因为酿酒,召了多少工匠?其他各家府邸,工匠不多。而且你这儿的工匠都熟练了,肯定快。其他各家工匠,有的现在还没造出一架呢。你说,能不找你借吗?”

尉迟宝琪听着李孝义的抱怨,微微摇了摇了头,这事还能怪我喽?“不对呀,朝廷造的新犁呢?你就没去工部问问?”

一听尉迟宝琪这话,李孝义的脸色马上变黑了,他恨恨的说道:“工部、将作监都让‘五姓七望’、各世家大族的管家给围了。他们之前还高喊什么,皇室不能与民争利。那是真喊得震耳欲聋、振聋发聩呀,但现在发现好东西了,一个个恨不得多生两条腿,生怕跑的慢,被别人抢了先。一个个都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他们各家的土地不是都在老家,不在长安吗?他们凑什么热闹?发回去图纸不就行了?”

李崇义冷笑了两声,“发回去图纸,也是要时间呀。他们又不能用军递,都是派心腹的人,往回赶。但时间不等人呀。一千架新犁,一天能开荒三千多亩,他们能不眼红吗?”

唐朝建国之后,李二陛下借鉴隋朝的失败经验,实行以民为本、休养生息的政策。为刺激农业生产发展,在全国实行均田制以鼓励百姓拓荒开垦。为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在实行租庸调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用折变之策。

从武德七年开始,“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丁男、中男给一顷,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者加二十亩。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人官,更以给人。”,但执行并不彻底。等到了李二陛下登基,李二陛下大力推行均田制,使其落地。但因为生产力低下,很多农户种自己的田,都累的要死。根本没有时间垦荒了。但随着曲辕犁的出现,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租庸调制,是唐朝初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租,即田租,每年要纳粟二石;庸则是力役,每年替政府服劳役二十日,也可用物品折抵役期;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缴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

按丁缴纳呀,种的地多,但赋税不变,这些“五姓七望”、各世家大族不疯才怪。李二陛下登基后,还鼓励农民迁往荒地较多的“宽乡”,对移民垦荒的实行减免租税的奖励。正因为减税政策,各个有能力的家族,都是大力垦荒的。

唐朝初年,因为地广人稀,很多在隋朝时期是良田,但到了唐初,便成为了荒地。随着曲辕犁的出现,李二陛下和各世家大族的眼睛,都瞄向了这些土地。

李崇义发现,尉迟宝琪仰头望天,出神了,他恼羞成怒的拍了尉迟宝琪一下,“我跟你说话呢。你发什么呆呀。”

“还有,你怎么不早点,改造出曲辕犁?正月底才弄出来,二月就该翻地,进入农忙了,你是不是故意的?”

尉迟宝琪刚刚回神,就听见了李崇义的埋怨。他听到李崇义这样说,也是相当的无语,这都能怨我?

快到日中时分,尉迟府护卫,护送着老管家和一百架新犁,去往尉迟家的庄子。其他各家管家、管事,纷纷在给工匠许诺好处,让工匠们加班加点干。

日中过后,尉迟宝琪和李崇义刚吃完饭,田鸣便急匆匆跑了过来。

“郎君,长安城内木材价格涨了。府里的木材,只够工匠们干三天了。”

“让河间王府,送一批就是。”李孝义满不在乎的说道。

田鸣的眼睛看着尉迟宝琪,等他的决定。

“等一等吧。木材贵点,没什么的,继续买就是了。你跟五叔对好账,就行。”

听尉迟宝琪说完,田鸣又说到:“崔家、卢家、郑家、王家、还有……”说着,田鸣看了李孝义一眼,见没人打断自己,他便继续说道:“他们家的管家都找了我,想买一批新犁。”

尉迟宝琪听完,还没说话。“啪”地一声,李崇义拍案而起,“做梦。这群口是心非的国家蛀虫,他们居然想从骊山买新犁,简直是做梦。”

李崇义说的不错,这些“五姓七望”敢买,但尉迟宝琪不敢卖呀。如果今天卖给“五姓七望”一把新犁,那张阿难可能连夜就会来骊山,然后李二陛下就会让尉迟宝琪知道,什么是君威难测。

尉迟宝琪仅仅思量一下,便对着田鸣说道:“跟那些家族管家说,骊山没有富余的。还有,你去工匠那,让各家管家、管事回去,将他们家的工匠带来骊山来,既然他们家工匠造的慢,那就我们这的工匠来。让各家的工匠,给我们的工匠备料、打下手,这样也能快点。”

“这个主意好,让他们也去河间王府说一声,将王府的管家也送来。然后,记得让跟王府说,给骊山送批木材来。”

尉迟宝琪等李孝义说完后,见田鸣没走,而是一脸纠结、欲言又止的模样,不禁开口问道:“这是还有什么事?”

“郎君,您的食邑满了吗?我想……我想……”

“想来,就去找五叔。食邑还有。”

听完尉迟宝琪的话,田鸣朝着尉迟宝琪躬身行了一礼,便匆匆走了出去。

为什么骊山尉迟府的部曲、护卫和田鸣,急着想成为尉迟宝琪的食邑呢?首先,成为食邑,好处多多;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尉迟宝琪本身,尉迟宝琪从爵封县男,到爵封县子,只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都没到半年。其发展势头之猛,所有人都看的见。尉迟五便不止一次的感叹道,幸亏当初听了尉迟禄的话,要不自己,哪有现在的风光?

到了下午酉时,李孝义和尉迟宝琪跑完温泉,走了出来。仔细看了看马车上装着的新犁,然后自家护卫也拎着食盒出来了,便对尉迟宝琪抱了抱拳,骑马往长安赶去。

尉迟宝琪正准备去书房,田鸣又急匆匆过来了,“郎君,新丰县县令杜清,拜帖送到。”

尉迟宝琪接过封套,看着用精美的纸张和装饰做的拜帖,尉迟宝琪微微一愣,这新丰县比较小,但这县令的门第,应该不小。要不然他找不到这么精美的纸。

尉迟宝琪将拜帖取出,看了眼上面的内容,都是客气的话,在最后,表明想明天来骊山尉迟府,希望尉迟宝琪可以拨冗一见。

尉迟宝琪思量一会儿,便对田鸣吩咐道:“你去跟送贴的人说,如果是新犁的事情,请新丰令明天带着材料和工匠一起过来,跟着我们府的工匠一起造新犁。还有,去查查这县令是什么地方的人,一会儿你来书房取回贴。”

原来古代下拜帖,有四个流程。首先,是写贴,就是需要撰写拜帖的内容。拜帖的内容通常包括爵位、职位、籍贯、姓名、敬语等;其次,便是封套,写好拜帖后,需要将其放入专门的封套中。这个封套往往是用精美的纸张和装饰做成的;再次,便是投递,将封好的拜帖投递给对方。在古代,离得近,拜帖通常是通过专人递送的;最后,便是等待回帖。投递拜帖后,需要等待对方的回帖。回帖中通常会表明对方是否接受邀请,或回应其请求。

拜帖在古代不仅是介绍和预约的工具,还具有一定的礼仪和文化意义。例如,尉迟宝琪想宴请李崇义,李崇义作为尉迟宝琪未来的大舅兄,那是相当尊贵的客人。那么尉迟宝琪必须在宴客前,需要给李崇义送三道帖,第一道帖在三天前送到,第二道帖在宴会当天递上,第三道帖在开宴前一个时辰送上。当然,李崇义往往是“不请自到”。

尉迟宝琪写完回帖,一会儿田鸣便敲门走了进来,他拿到回帖后,朝尉迟宝琪禀告道:“新丰县令,是京兆杜氏出身,是杜相的远房堂侄。”

居然出身“城南韦杜”的杜家,那应该就是杜构的堂兄了,尉迟宝琪想着。见田鸣还在一旁等吩咐,他便摆了摆手。

田鸣行了一礼,便出去了。

半个时辰后,新丰县衙。县令杜清身穿圆领常服,手中拿着尉迟宝琪的回帖,听着一旁递贴的人转述,尉迟宝琪的话,不由点了点头。看来尉迟宝琪确实是心思剔透之人,文建(杜构的字)所言不虚。

唐朝官员的下班时间因官职等级和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总体来说,唐朝官员的作息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日出时分,各级官员开始上班,处理公务。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左右,官员们会下班休息。低阶官吏,一般照此执行,但需要上朝的重臣,时间往往不固定。部分官员如宰相,由于工作繁重,下班时间可能会稍晚一些,一般要到下午2点半左右才能下班。下午5点到7点,是唐朝官员的第二次办公时间,这一时间段也是他们的下班时间,但如果有未完成的工作,他们可能需要继续工作,就是“加班”。

唐朝尚书省政务繁重,每天之上半天班,很多政务处理不完,再说万一遇见紧急政务要处理,尚书省不能没有人呀。于是,尚书省的每一个官署,都会有一个人留下来加班,留下的这个人要在下午独自处理政务,他的工作时间也就是从日出开始,一直工作到日落(宵禁开始)。这样的官员被称为“宿直官”,宿直官并不是特定的官职,没有特定的人选,往往都是官署内部轮流来做的。

唐朝地方上的官员,大多要工作一整天,分为早衙和晚衙,早衙的工作时间与长安官员一致。但会食过后,官员便要开始晚衙,继续上午的工作直到夜晚。

会食,是唐朝长安官员,在中午下班之前,聚集在官署内,一起吃一顿饭。这些饭菜是朝廷准备的,并不用官员掏钱。

当然,“廊下食”也不用官员自己掏钱,它是参加完朝会的人,才能拥有的。

之后,经过“安史之乱”,朝廷越来越穷,官员们的食物,也越来越粗劣,有些上朝的官员,就找各种理由,出去吃。就为了这,朝廷专门下诏,硬性规定朝臣必须参加“廊下食”。

唐朝官员,用公款这么大吃大喝,没有人管吗?还真有人提出这问题,想把这块费用消减一些。但随后,便被便被各级官员群起攻之,其中有这么一种说法:朝廷拨出这么多款项,用在官吏身上,是为了优待人才,希望各官吏踏实勤干,将国家治理好。你提出消减费用,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何况省了这顿饭钱,对财政也起不到一点作用。官员努力工作,处理好每一件事,这才是造福百姓,那吃点好的,有什么过分的?

这种说法,居然得到了很多人(尤其是文人)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