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的主要内容

我国上古神话传说尽管没有得到完好保存,但从各种现存文字记载中,仍可窥见其内容的丰富性。

从天地开辟到部族战争的神话,以至奴隶制国家开国的传说,世界上其他民族所有的神话种类,几乎无不备具:有关于盘古的开辟神话[2];有关于日神羲和、月神常羲、风神飞廉(《离骚》)、雷神丰隆(同上)[3]、木神句芒(《山海经·海外东经》)、火神祝融(《海外南经》)、金神蓐收(《海外西经》)、水神禺强即玄冥(《海外北经》)、旱神魃(《大荒北经》)、潦神应龙(《大荒东经》)[4]、疫神伯强(《天问》)等等自然神话;有王亥牧牛(《世本》张澍稡集补注本)、宁封烧陶(《列仙传》)[5]、伯益作井即陷阱(《吕氏春秋·勿躬》)、手作画(《世本》张澍稡集补注本)以及蜂蜜(《中山经》)[6]、蚕桑(《海外北经》)等等关于人类文化起源的所谓人文神话。而《山海经》里大量关于殊方异域奇人怪物的神话,则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独特的内容。

下面具体介绍几个比较著名的神话传说。

一 女娲补天

女娲是我国上古神话中最伟大的女神。她的伟大的、广为传诵的业绩是造人和补天。

女娲造人的神话始见于屈原的《天问》: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意谓:女娲亦有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制作的呢?诗句里隐含着女娲造人的大前提。女娲造人的完整故事见于《风俗通》: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

人由黄土塑成这一幻想虽然十分离奇荒诞,但仍然有一定的现实生活基础。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带,在发明制陶技术后,他们便容易从陶器用泥土作坯的制作过程中,产生关于人类也可能是用泥土捏塑的联想。女娲抟黄土作人的神话,就是这种现实的折光,也是当时人们对人类起源的一种幼稚的解释。

女娲补天的故事,是我国古代神话中最奇伟瑰丽、动人心魄的作品之一。它在古代典籍中得到了比较完好的记录和保存。其中以《淮南子·览冥》所载为最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这个故事,清楚地反映了原始人所遭受过的许许多多自然灾害,包括星坠和地震、火山和洪水、虫蛇虎豹横行等。补天的成功,则幻想地、形象化地反映了人对自然斗争的巨大胜利。女娲形象的意义即在于她体现了这个胜利,体现了人们战胜自然的信心和乐观精神,体现了我们祖先在争取生存的斗争中所显示的气魄、智慧和力量。

女娲既不辞辛苦地创造了人类,又以极大的勇气保护了人类。她一身而兼有两项如此伟大的功业,反映了原始人对人类母亲的爱戴和崇敬。这个神话当产生于原始社会早期的母系氏族时代。

二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的神话,也是上古著名神话之一,最早见于《山海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海外北经》

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其施惠于人类可谓至大,但有时也会焦灼庄稼,造成干旱。原始人当然是很想了解和驾驭它的。屈原关于太阳“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天问》)的提问,即反映了古人探索太阳运行规律的兴趣。夸父追赶太阳,可知也是为了观察、了解并进而控制太阳的目的。夸父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去追逐太阳,狂跑飞奔,忍受江河湖泽不足以消解的口渴,终于在一个叫“禺谷”(即虞渊,日落处)的地方赶上了太阳。尽管他后来渴死了,但他那崇高、雄伟的气魄和顽强的毅力,却一直令人神往。尤其是他那巨大的拄杖化作蓊郁茂盛的嘉树桃林,给后继者乘凉解渴之便,使其得以完成未竟的事业,则更令人振奋和鼓舞。夸父的形象体现了原始人了解太阳奥秘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他们征服自然的宏伟理想,整个神话充满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三 羿射十日

在古代典籍里,“羿”本有两个:一个是帝尧时代以“射十日”著名的“神性的”羿,也称夷羿;另一个是夏朝太康时代的“人性的”羿,又叫“后羿”。两者从屈原起就已相混,但其实并非一人[7]

神话里的羿,据说是帝俊派到大地上来帮助解除各种危难的:

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山海经·海内经》

羿为拯救下民主要做了哪些善事呢?《淮南子·本经》说: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

据这段记载,羿奉尧的指令先后完成了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射十日、杀猰貐、断修蛇、禽封豨等七件大事。羿射十日之举颇为后世传诵,不仅因其最有利于“万民”,而且其意境之壮大开阔,其想象之奇诡瑰丽,实为神话中罕见的佳品。羿之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拯救下民。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他向各种凶恶的敌人开战,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他确实是一位果敢无比、为民除害的英雄。羿之所以能建立如此伟大的功业,是由于他和别的神话英雄不同,他掌握着高明神异的射箭本领。而且,据说弓箭原本就是他发明的。墨子说:“古者羿作弓。”(《墨子·非儒》)因此,这个神话不仅描写了羿的伟大业绩,是壮丽的英雄史诗,而且通过羿的形象赞扬了弓箭和射手,又是生产技术的热情颂歌。

四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的神话虽然比较简短,但它却是一个内容非常深刻的著名神话: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次三经》

精卫鸟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其外形十分可爱;它本是炎帝的小女儿,到东海游水,在那里淹死了,其遭遇非常不幸;它不过是一只小鸟,却要衔微木细石去填平广阔无边、渊深莫测的沧海,其志概是比沧海还要浩大的。在东海与精卫这大小强弱极端悬殊的对比中,更显出后者惊人的意志和毅力,悲壮感人的艺术力量也从这里产生出来。

精卫填海,并不只是为个人雪恨复仇。因为在上古时代,被无情的大海夺去生命的何止女娃一个。这个神话正反映了人们渴望填平大海、消除其威胁的普遍愿望。精卫就是这一美好愿望的体现者。

五 鲧禹治水

鲧禹治水的故事,是我国最著名、流传最广泛的神话传说。古籍中有关记载比较丰富,内容颇为复杂。重要资料有如下几则: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淮南子·本经》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天问》

洪泉极深,何以置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同上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河水,杀相繇。

——《山海经·大荒北经》

水兽好为害,禹锁于军山之下,其名曰无支奇(祁)。

——唐李肇《国史补》引《山海经》

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汉书·武帝纪》颜注引《淮南子》

此外,《尚书》、《孟子》等书中也有片断记载。如果整理缀合,神话传说的原貌可能是:

大禹在其父鲧死后,负起了治水重任。他也曾用“息壤”填塞过洪水,但主要是用疏导的办法。应龙在他前面用尾巴划地,帮助他疏通了九河。在治水过程中,他还杀死了共工之臣相繇,把水怪无支祁镇在军山之下。为了治水,他结婚后没几天就离开了家;在外八年,三次过家门,都不进去看看;他亲操治水工具,在狂风暴雨下工作,累得大腿上没有肉,小腿上的毛也掉光了。在凿通轩辕山时,他为了提高劳动效率,把自己变作一只大熊。由于一时误会,前来送饮的妻子看见丈夫变成熊,便惭愧离去,化为一块石头。在禹的要求下,石头裂开,生出了儿子启。

鲧禹治水的神话所反映的,是原始时代洪水为害以及人们与之做顽强斗争的现实。洪水泛滥本是当时一种极普遍的自然现象。原始人以为可怕的水灾定有神灵主使,于是幻想出共工、相繇、无支祁等洪水“振滔”者的形象。在原始人中,不仅有征服洪水的愿望,也确实涌现过不少勇于治水、善于治水的杰出人物,这些人物被怀念、传诵和神化,于是产生了像伯鲧和大禹那样的治水英雄的形象。

鲧所以不待帝命、冒着生命危险去偷息壤,是因为当时百姓正在洪水中挣扎,迫切需要有人拯救。他的治水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咸播秬黍,莆是营”)。“鲧复生禹”、“化为黄熊”的记载,更象征着后人对他的纪念。

禹的形象比鲧更崇高,也更丰满。首先,禹是在洪水仍在泛滥、百姓仍在洪水的深渊中挣扎、鲧治水尚未成功而惨遭杀戮的艰难形势下,勇敢地承担起他父亲未完成的重大使命的。其次,他不仅有治水的雄心壮志,而且讲究治水的方法。他吸取了鲧以息壤治水的经验,又接受了鲧单用这种方法未能把洪水完全治好的教训,从而采取了以疏导为主的方针。第三,在整个治水过程中,他表现得辛勤踏实,英勇无畏,专心致志,大公无私,把个人婚姻家庭置于治水事业之下,集中体现了原始时代抗御洪水者的优秀品质。

鲧禹治水的传说所以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鲧和禹(特别是禹)的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崇高形象。

六 黄帝与蚩尤之战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也是影响深远的神话传说。散见于古书中的有关资料非常繁杂,主要有以下几则: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

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

——《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龙鱼河图》

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神话,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末期两个部族间激烈战争的社会现实,属于人文神话的范畴。据记载,这场战争是蚩尤首先发动的。蚩尤“八肱,八趾,疏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面目十分狰狞可怕。而黄帝头上长着四张脸,一共活了三百岁,并能逮住“入海七千里”、“出入水则必风雨”、狞猛异常的恶兽夔,以其皮作鼓,以雷兽之骨作鼓槌,使五百里外都听得到鼓声(《山海经·大荒东经》),是一位声威赫赫的天神形象。战争的结果,蚩尤遭到失败,黄帝取得了胜利。这一神话传说的情节及其善恶不同的两个形象,明白生动地反映了氏族社会晚期的社会斗争及记录者的爱憎倾向。神话的记录者不仅描述了种族间的战争,而且表现了中华民族在战争中的成长壮大。后来黄帝成为我们民族理想的祖先,当即发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