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0~3岁)](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6/53274066/b_53274066.jpg)
第9章 《心理共生期:陪伴宝宝形成充满信任和爱的人际关系模式(2~5个月)》:是不是好妈妈,豆子说了算——让宝宝喜爱 满足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宝宝睡觉的时间少一点啦,他更喜欢被抱在怀里。他第一个认识的人是妈妈,妈妈让他感到温暖和满足,宝宝的心和妈妈紧紧相连,他几乎以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个人。
这个阶段的宝宝心中有两个妈妈,一个是能满足需求的“好妈妈”,一个是不能满足需求的“坏妈妈”。得不到满足时,宝宝会开始焦虑,情感上的需要更多了。
这个阶段,妈妈不能给孩子太多挫折,要尽可能地满足宝宝,做“足够好的妈妈”,安抚宝宝的焦虑。
豆妈记录:好妈妈的标准是什么/2个月
在我的人生规划中,我应该26岁结婚,27岁生孩子。可是,我总是将计划把握得很差,30岁时才生了豆子。
应该说,我怀豆子时的年纪不小了,所以,我为当妈妈做了很多身体、物质、知识、心理上的准备。我想,既然我已经是一个熟女了,就要做一个好妈妈。
我一直在按照我心中好妈妈的标准努力,譬如我坚持顺产(失败),坚持母乳喂养(成功),给豆子准备小床培养他独自睡觉(成功)……但就像豆爸常说的那样,我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管我多么信誓旦旦,我的愿望多么美好,我是不是一个好妈妈多半还得由豆子说了算。好妈妈们如果认为自己是好妈妈,就要能证明自己的养育行为是被宝宝喜爱的,是能给宝宝的成长带来实惠的。
豆子现在太小,还不会使用语言,我常常得从豆子的种种成长迹象中体会自己是不是一个好妈妈。豆子像懂得我的心思一样,努力地生长着,用日渐丰满的脸蛋儿、小手告诉我:“嗯,你养得不错呢。”他也会用香甜的睡觉姿势告诉我:“我很舒服,请放心。”
不过,豆子也会有对我不满意的时候吧?至少他哭闹时肯定想表达不满意。豆子哭闹时,我总是很佩服豆子外婆,她总能比我更快地明白豆子需要什么。我呢,只能一边着急,一边做排除法:豆子是不是饿了?应该不是,才吃完奶半个小时。是不是尿了?拆开看看,没有。想睡觉觉?抱起来哄,他不睡。我实在没辙,只能想:“天哪,你到底要什么?”
最近这两天,豆子的脾气明显见长,哭闹的时候多了,哭的声音也变大了。他一哭,我就赶紧想辙,可是我想的经常和他需要的对应不上,他就不停歇地哭。哎呀,挫败感一下子就上来了,我不知道儿子想要啥啊。书上说,宝宝的哭声是有细微差别的,表达不同需要时宝宝的哭声不同。豆子不要着急,妈妈正在锻炼听力,练就一双好妈妈的耳朵。
当个好妈妈真是需要不断努力的,宝宝现在这么小,就已经有不同的需要,随着他不断长大,评判我是不是好妈妈的标准还会更多、更立体。儿子,我们一起成长吧!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做孩子心中的好妈妈
宝宝开始构建自己最基本的内心世界时,会先把世界分成好的和坏的。满足自己的就是好的,不能满足自己的就是坏的。这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的雏形。在这个时候,怎样去做一个稳定的妈妈就很重要了。
宝宝1岁以内,妈妈可以满足宝宝的所有需要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做个好妈妈。不过“好”是一种主观判断,宝宝对“好和坏”的判断与妈妈可能是不一样的。对宝宝来说,“好和坏”完全来自他自己的感受。好妈妈就是能满足他的,坏妈妈就是让他感受到挫折的。这是一种最初级的思维模式,在这样的思维中,事物非好即坏。对于成年人来说,成年人对“好与坏”的判断中包含更多的理性思考。
年幼的宝宝不能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的生存和基本安全感的建立都依赖于亲人的照顾,这注定了他们必须要有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好妈妈。
从宝宝的心理成长来说,他们是要经历需要坏妈妈的阶段的。坏妈妈可以帮助宝宝发展自己的能力,适当地不满足宝宝的需求,能为宝宝与妈妈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创造机会。孩子想要离开坏妈妈,才能与妈妈分开,成为自己,所以坏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
假如宝宝已经3岁,妈妈还在满足宝宝的所有需要,就是溺爱了。但是在宝宝1岁以内,妈妈可以满足宝宝的所有需要。
有一种“好妈妈”令孩子感觉糟糕
很多时候,妈妈心中的好妈妈与宝宝心中的好妈妈不同,甚至有些妈妈认为自己是好妈妈,她们宝宝的感受却很糟糕。
我经常接到一些妈妈的电话,说自己一心为了孩子好,付出了很多,但孩子根本就不买自己的账。这些妈妈在诉说的时候,语气中充满着哀伤、无奈,当然,还有很多愤怒。她们打电话给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我教她们一些方法,把孩子改造得听话,或者让孩子可以按照她们的愿望更好地和她们亲近。这些要求的本质就是这些妈妈感觉自己无法控制孩子,想夺回控制权。
我一般不会和她们讨论孩子现在的情况,而是先问她们:“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你是否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改变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问题基本都会被这些妈妈忽略,她们根本就不会用心考虑这些问题,只关注自己的无力,她们期望我这个身为心理咨询师的陌生人给她们一剂灵丹妙药,立刻解决眼前的问题。
她们在与我互动时,关注的几乎都是她们自己的内心感受,忽略我的存在。她们会要求我,或者对我有所期待。其实,在她们与孩子的关系中,这样的模式一直存在着、循环着,只是她们自己很难意识到。也就是说,她们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孩子的需要,更谈不上尊重孩子的需要,做能满足孩子需要的好妈妈。她们一直在要求孩子满足她们做好妈妈的愿望。正因为如此,孩子会捍卫自己,当然,这会给妈妈们带来痛苦的体会。
妈妈把价值感建立在孩子身上,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
许多自以为是的所谓“好妈妈”,不但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在与伴侣的亲密关系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她们要么和丈夫关系紧张,甚至把丈夫吓跑;要么带着自己的愤怒逃开。
这是一个魔咒般的定律,它的表现形式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女性很害怕犯错,没有较完整的自我价值感,那么她就会用牺牲自我的方式,讨好身边的人,特别是她的丈夫;在牺牲自己的同时,她期待着对方能以同样的牺牲回报自己。在她得不到期待中的回报时,她会很害怕、很痛苦、很愤怒。
当她有了孩子,特别是儿子时,她就会把这样的模式放到孩子身上。在她的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中会充满被控制的愤怒和奇怪的内疚感。孩子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样的矛盾情感,就会想离开妈妈。妈妈一害怕,就更想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身边,因为孩子似乎是她成就感和价值感的唯一来源。这会让孩子害怕并且更加愤怒。
当孩子到青春期,终于有能力成为一个非常叛逆的人时,妈妈会觉得控制无望,而陷入痛苦与愤怒。
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他人身上,可能是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这样的心理是破坏一切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罪魁祸首。
妻以夫荣、母凭子贵的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很多人的无意识中,一时间很难改变。许多女性在反抗这种观念时,反而深陷其中。她们按照自己想的那样努力去做好妈妈,其实是想塑造好孩子。比如,她们期待这个好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以满足自己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的愿望。正因为如此,一些家长在聊到自己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时一脸满足。
什么时候能让宝宝体验挫折感
许多妈妈担心自己的爱是溺爱,想要给孩子一些锻炼和挫折感。1岁以内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比较好的照顾,就可能会产生很糟糕的体验。我并不认为,给1岁以内的孩子挫折感是合适的。
很多精神病患者的病因,除了家族遗传外,还与他们1岁以内妈妈对他们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密切相关。他们的妈妈极有可能也是精神病患者,无法养育正常的孩子。她们对孩子的认知以及因为孩子到来产生的体验与一般妈妈截然不同。有时她们甚至会幻想孩子是来害她们的,所以会像对待敌人一样对待孩子。孩子一旦感受到这些,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或者因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而变傻。不满1岁的宝宝还没有稳定的自我认知,他们的一切都依赖于妈妈给他们创造的环境。当妈妈带给他们伤害性体验时,他们只能逆来顺受,对自己受到的对待的感受是毁灭性的。
我始终主张,一定要及时满足不满1岁的宝宝的所有需要,不给他们任何创伤性的体验。有一些家长认为,宝宝哭时(特别是晚上哭闹时)就让他哭一会儿,不要过分关注他,不要马上把他抱起来。我认为,对于不满1岁的宝宝来说,这种方式不可取。不满1岁的宝宝的任何哭声都代表着他们有某种需求。好妈妈要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让宝宝等得过久,对宝宝而言是毁灭性的体验。比如,宝宝3个月大后会跟妈妈有一些互动,在这些互动中,如果妈妈将他照顾得很糟,宝宝就会认为:“我是很糟的。”
宝宝不满1岁时,我们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无须担心自己溺爱孩子。当然,新妈妈由于经验不足,难免会给宝宝带来一些小小的挫折感。豆妈刚开始也不懂宝宝的需要,所以做学习型的父母就非常重要。古语云:活到老,学到老。
当孩子大于1岁,父母们就需要慢慢地给他们建立规则,不能什么都满足,什么都代劳。这时候,适当的挫折,可以促进孩子成长。父母们也许不能理解,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脾气特别大,很容易愤怒。其实很简单,因为孩子在被溺爱的同时,他们自我独立的空间也被剥夺了。溺爱是在培养无能的孩子。当孩子的自尊感、成就感开始形成的时候,他们就会因此自卑。这一切又是亲爱的爸爸妈妈带来的,他们离不开爸爸妈妈,但又发现爸爸妈妈满足不了他们所有的需要,只有愤怒不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好的父母会让孩子具备面对世界的能力,而不是满足孩子的所有幻想。
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妈妈,才可能是个好妈妈。她们有责任心,但也会尊重宝宝的需要,尊重宝宝的感受,并且很清楚自己和宝宝之间的关系是两个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