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0~3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我要竖着抱——被尊重和支持的孩子更有力量

豆妈记录:新要求,新锻炼/2个半月

2个多月的豆子开始提新要求了,他不再满足于像小婴儿那样躺在怀里,而是把小肚皮一挺,身子往下蹭,要求竖着抱。在他的脖子还没发育好的时候,他对身处的这个世界就有了更多观望的欲望。

有意思的是,宝宝身体某个部位的发育和心理某个方面的发展几乎是对应的。他们能看到3米开外的时候,就不再满足于躺在小床里看床铃了,他们要转动脖子看更远的地方,好奇心逐日增加。

横着抱,显然已经满足不了豆子的求知欲了。经摸索,让这么大的宝宝最满意的姿势是:竖着抱。也就是说,我们得一只手横抱在他的胸部,另一只手托住他的屁股。有兴趣者可以找个宝宝试试,保证你抱两分钟就喊累。我们豆子的体重是8千克,被竖着抱的时候还喜欢蹬蹬腿儿挥挥手。所以,用这种抱法抱宝宝,实打实是个重体力活。

重?累?不要紧。豆子满意最重要,豆子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老头儿老太太不辞辛劳地轮番竖着抱豆子。在入伏的天气里,抱一个小胖子在胸前,这一身的汗哪。但是豆子高兴,老人们流汗也流得乐呵。一个月下来,老人们臂力见长,比在健身房锻炼的成效大多了,外婆抱着豆子去花园溜达半个小时都不用换人手,钦佩!我坚持10分钟就有手臂废掉的感觉。

豆子最初要求竖着抱时,我们只是抱着他在屋里转转,在书柜前盘桓一会儿,到餐桌前看看,去洗手间遛遛,这么转悠几天后,家里对豆子就没有吸引力了。他的野心开始转向户外,于是,每天晚饭后,抱着豆子出去散步成了我们必做的功课,也是豆子的欢乐时光。

一出门,豆子的眼睛就不够用了,绿茵茵的草地、黄灿灿的小花儿、剪成团状的榕树、停在房前的汽车,天哪,怎么看得过来。抱着他走在路上时,我们就指指点点地给豆子讲解:“这是小树,小树长得多茂盛啊,绿色的叶子……这是汽车,豆子长大也开汽车……”然而这种讲解完全是一厢情愿的,豆子的眼睛来不及顺着我们指的方向看,他要看的景点太多,根本目不暇接,所以他完全无心听我们在讲什么,当然他也听不懂。

世界在豆子的眼里是全新的,他忽闪着明亮的眼睛,饶有兴致地看每一样在我们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看个没够。有时,在我们不经意间,他就会因为看到了什么,突然一乐;有时,他的眼光会在微黄的街灯上驻留几秒,光亮也是他喜欢的……

当我们手臂酸了想横着抱他一会儿时,他就又会打挺了,好像在说:“不,我要竖着抱!”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竖着抱,让宝宝的身心得以发展

宝宝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因为好奇,宝宝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这是他的本能,也是生存的法则。

竖着抱,可以尽早发展宝宝的好奇心

随着宝宝颈部的发育,宝宝不再满足于躺在妈妈的怀里,只看妈妈的脸,或者头顶上的床铃,而是想立起脖子,竖着头,360度地观察、打量充满种种新奇事物的世界。对宝宝来说,这就像青蛙终于跳出了一眼水井一样,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他们会从此看到无比开阔的世界。

宝宝要竖着抱了,那就满足他们吧。虽然这样很辛苦,但辛苦付出会换来宝宝好奇心的满足、感知觉的发展等一系列身心的发展。

2~4个月宝宝的视觉、听觉等感知觉正在迅速发育,他们的感官在不断地积极探索这个世界,感官的健康发展是宝宝心理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理条件。外界新奇的事物让宝宝感知到多姿多彩的世界。因为想看到更多,宝宝的颈部、腰背部肌肉需要更有力量,才能满足他们看世界的欲望,因此,心理发展也会进一步促进宝宝生理上的发育,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渐渐地,相对熟悉的事物(如玩具、奶瓶)更容易引起宝宝追视,家长可以在宝宝眼前晃动这些宝宝熟悉的物体以吸引其注意力,以此来锻炼宝宝最初的专注力。早期形成的专注力会使宝宝日后受益匪浅。

竖着抱,是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满足

竖着抱是豆子开始了解世界时产生的第一个愿望。当然,拥有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表征——直立行走也是豆子的愿望,他正在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他学习抬头、坐立、运用小手……这些都是生理发育的表现,也是豆子的心理需要。

这些需要和其他很多需要一样,被储存在人类的无意识中,这些需要被满足会让宝宝很快乐。宝宝在寻求满足的过程中遭遇挫折,会产生两种反应:一是压抑需求,等到自己有能力时,再满足自己的需求;二是情绪波动,感到愤怒,这是为了表达没有被满足的无力感。父母常意识不到自己未满足宝宝,会让宝宝产生这些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宝宝的合理化愿望未被满足带来的心理问题,会实在地以某些不易被发现的方式影响其人生。

一个9岁的男孩子非常聪明,但经常生病,身体很不好。如果我们追溯他的养育过程,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他出生后,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一起照顾他。妈妈和外婆总是有意见分歧,经常为了他穿多少、吃多少等问题产生冲突,谁也不妥协。男孩生活在广州,冬天时,外婆总按照老家的保暖方式给他穿很多衣服,把他包得严严实实,妈妈看见了,就给他脱掉一些衣服。有时候,他会因为穿得过多而冒汗,外婆却认为,孩子出汗是好事情。年幼的男孩还不会表达,我想那时的他即使会表达,恐怕外婆也不会听。

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扭曲、压抑他真实愿望的类似事情有很多。其结果是,长大后,他看起来很听话,但仔细观察他的眼神时,我总会从中发现一种孤傲。他在心里看不起很多人。虽然孩子的嘴很甜,但我感受不到孩子的真诚。

豆妈是个细心的妈妈,并且懂得尊重和满足豆子的需要。这不是每一个妈妈都能做到的。

家长不愿满足孩子的合理化愿望,常出于自私

很多孩子有心理问题都是因为有太多合理愿望没有被满足,而家长不愿意满足孩子的这些愿望,一部分是他们不认为这些愿望合理,但更主要的是,他们不明白尊重孩子需要的重要性,怕满足孩子的需要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比如,3岁的宝宝对什么都感兴趣,他们会去玩泥巴,把自己弄得很脏。这会给妈妈带来要洗脏衣服的麻烦,所以妈妈为了不让自己麻烦,就无视宝宝想玩泥巴的需要,剥夺宝宝玩泥巴的快乐。除了不想洗脏衣服外,妈妈还不愿意承受一种失望的感觉:“我的宝宝怎么能是脏脏的呢?”宝宝弄脏衣服,妈妈还会担心受到指责,所以妈妈为了避免一些事情的发生,就控制宝宝,不允许宝宝玩泥巴。有些宝宝会进行反抗,但更多的宝宝因为爱妈妈,就会选择讨好妈妈,放弃玩泥巴。如此一来,妈妈就用控制的方式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豆子要竖着抱的需要是合理的,为了满足他,妈妈和其他照料者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假如豆妈为了自己轻松点,把豆子一直扔在推车里,又或者总是横着抱他,那豆子在挣扎后,也就会妥协。因为他太弱小了。他自然不会开心,压抑的情绪也就会产生。

爱孩子,从尊重孩子开始

注重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孩子的需要是大多数父母的“通病”,因为很多父母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很多妈妈会通过看书、听课等方式学习育儿知识,但要让她们运用学来的知识则比登天还难。“道理都懂啊,只是我们家孩子太麻烦了,那些道理好像没用。”这是我听妈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是啊,道理有什么用呢?假如家长不愿放弃对孩子的控制,一切都是枉谈。家长为什么不愿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呢?因为他们内心矛盾,担心放弃控制,孩子会变得无法无天。我们崇尚爱与自由,但我们内心的真实体会是,不受控制似乎很令人恐惧。

控制孩子,强调孝顺,是弱者的思维模式。越感觉自己弱,想控制的欲望就越强。当然,这是无意识的,很多人都会在意识层面上自欺欺人地认为:我这是为孩子好!

这是很可笑的逻辑,控制别人,还说是为别人好。殊不知,控制往往会带来反抗。许多妈妈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好像完全变了个人,充满愤怒,甚至都不想理会我。”我想问妈妈们一个问题:你们控制了孩子这么多年,孩子隐忍了这么多年,发泄一下,不正常吗?

给宝宝尊重,要从宝宝出生时就开始。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做父母的有很强的心理能量,并不断进行自我觉察。

有时候我们会把宝宝想象成另外一个人,真实的孩子反而被我们忽略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必然会有自己的世界。孩子放开妈妈的手去和其他人互动时,妈妈就可能会有些失落。但妈妈要明白,这是必然会发生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必然要完成自己。

“应该做什么”“必须这样做”“这是好的,那是错的”,这些信息会成为孩子内在价值系统的一部分,孩子会很自然地在别人的评价中获得自己的价值。意识到自己被支持和尊重的孩子更有力量,会在探索属于他们的世界和发展他们自己的空间时感到安全。给予孩子尊重就意味着要尊重他们的边界,尊重他们自己。

爱孩子,从尊重孩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