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我还不会说话,也能和爸爸交流——爱的语言,说给宝宝听
豆妈记录:羡慕,豆爸会说“火星语”/3个半月
逐渐长大的豆子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睡好,他要竖着抱,喜欢感受外面的世界,现在,他还要跟我们交流。
其实豆子一直在和我们交流。豆子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和豆子就通过一根脐带交流各种物质和精神信息。豆子出生后,通过吃奶、要抱抱、对视等形式与我和豆爸交流,现在豆子与我们交流的形式升级,从无声的变成有声的,从被动的变为互动的了。
3个多月的小豆子还不会说话,怎么和他交流呢?这对我来说是个难题。我仅与6岁以上的学龄儿童打过交道,我们交流的方式是说汉语。我以前一直怕逗小宝宝,因为根本不知道怎么跟他们玩,大眼瞪小眼,很尴尬。
现在,豆子就在我眼前,我和儿子不能总处在尴尬中吧。我认为,学习怎么与婴儿相处、交流是当妈妈的首要任务。我很羡慕一类人,他们在这方面简直天赋异禀,和小宝宝沟通起来轻松自如,只要打个响舌、叽叽咕咕地说几声,小宝宝就乐开了花,这类人被统称为很有小孩儿缘的人。
豆爸就是这样的人,他总能轻易地把豆子逗笑。豆子被他抱起来,坐在膝头,他们大脸对小脸,豆爸朝豆子挤眉弄眼,嘴里咿哩哇啦地冒出一串一串的“火星语”:“—#¥%▼&*……!—¥%#★……”豆子听着听着就乐了,也开始咿咿呀呀地说“火星语”,父子俩交流得很开心,豆爸还做鬼脸,表情夸张,豆子兴奋了,就吱哇乱叫。
我相信还存在另一类人,他们需要像学习一门技术那样学习与宝宝交流,我就属于这类人。最好有人能帮我整理出一、二、三、四条,说明和宝宝交流时可以做什么,技术要点是什么。
我很羡慕豆爸的本事,虚心向豆爸求教。豆爸告诉我:“他说什么话,你就说什么话,要用人家系统内的语言跟人家交流嘛。”
道理很简单,执行效果却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我仔细听豆子在说什么,发现他每天说的都是“啊……卟”或者“啊卟……”“啊……卟……”。我把豆子放在膝头,看着他的眼睛,跟他说“啊……卟卟卟”,豆子很冷静地看着我,听我说的话,但并没有和我交流。难道是我的表情不够丰富?我加强“火力”,表演得更卖力,豆子被我的诚意感动了,浅浅一笑,有时也回应两声“啊……卟”。我有点失落,儿子不买我的账啊!
豆爸在旁边教导我说:“你得用心跟他交流,只有形式是不行的。”很有风凉味儿。
后来,听人说,婴儿更容易被爸爸逗乐,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爸爸工作繁忙,与婴儿的交流时间较少,他们多是用夸张的方式,这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把婴儿逗乐;而妈妈与婴儿相处的时间长,交流的方式则比较柔和、细致。听到这段话,我简直要从内心深处伸出大拇指来。一切皆有原因,既然找到了根源,我也就不必再强扭瓜了。
是啊,我不必那么羡慕豆爸,不必生硬地模仿,我要开创属于我和豆子的交流方式。我在和豆子的朝夕相处中摸索着,并且颇有心得。
豆爸有一句话是对的,要用心交流,对于不会说话的小宝宝尤其要如此。他们不会像大人一样用语言敷衍其他人。只要你用心了,你们之间就有交流的方法;如果你没用心,他是不会搭理你的。
现在,我和豆子去大花园找他的朋友们玩时,再也不怵了。每次把宝宝们逗乐的同时,我也被宝宝们逗得哈哈大笑。
我们开发出很多与豆子交流的方式,豆子尤其喜欢我们和他“疯”。抱他转圈,他洗完澡后用嘴巴拱他的小肚皮,抱着他躲在门后吓外公,都是他喜爱的项目。每当玩这些游戏,豆子就会嘎嘎地笑。我也会以很“妈妈”的方式和他交流,在他耳边轻轻说话,给他的背做抚触按摩,豆子很享受,我也很开心。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我们用什么和宝宝交流
爸爸在育儿过程中如何与宝宝交流?宝宝并不能听懂爸爸的话,但他能感受爸爸的爱、爸爸的心,爸爸可以缓解“坏妈妈”给宝宝带来的挫折感。其实,爸爸只是满足宝宝自恋心理的又一个“妈妈”。
无意识中的交流
所谓的心灵感应是存在的,那是一种无意识的交流状态。那么无意识又是怎样被意识到的呢?通过情绪和情感。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生命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在我们的无意识中留下印记,但我们并不一定对它们产生记忆。很少有人可以记得3岁前发生的事情,但有意思的是,3岁前因为经历某些事情而体验到的情绪可能会影响我们一辈子。
给宝宝关爱的人,更受宝宝欢迎
关于爸爸更容易逗乐宝宝的结论,我并不是很认同。首先,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爸爸更容易逗乐宝宝;其次,即便真有足以佐证的调查结果来证明这一发现的真实性,我也只会将这样的结论理解为是为了缓解妈妈们的挫败感而找的一个合理化理由。当然,这样的合理化理由真的缓解了豆妈的挫败感。
宝宝更容易跟谁产生更亲密的依恋关系呢?答案是愿意给予宝宝满足体验的人。
有这样一个案例。
在一个家庭中,奶奶特别期望有个孙子,妈妈也特别希望有个儿子。然而,妈妈生的是女孩。虽然奶奶和妈妈也很喜欢这个宝宝,但从宝宝7个月开始,家里人就发现宝宝特别喜欢爷爷和爸爸,只要见到爷爷和爸爸就很开心。哪怕正与奶奶玩得很开心,只要一见爷爷,就会伸出手要爷爷抱。
这么小的宝宝就能分辨出谁是最喜欢自己的,难道她是个人精不成?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你就会明白。如果让你在一个都是陌生人的环境中与他人建立关系,你会怎么做?你肯定想与自己看着顺眼的人建立关系。所谓看着顺眼,其实就是对方让你感觉面善,产生好感。一个人为什么让你感觉面善?这大抵是因为他对你更亲切,相比之下更关注你,使你有被照顾、关爱的感觉。
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体验安全感的需要和被满足的需要,爱就是被满足的体验。当你内心真正爱宝宝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满足宝宝的需要,把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宝宝身上。宝宝体验到被关注、被满足的感受时就会很快乐。给予宝宝满足体验的人就是完美照料者,宝宝会很自然地与完美照料者产生亲密的依恋关系。
我会对豆子说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话,叽里咕噜的,只是为了满足他,跟他沟通,这样的话被豆妈叫作“火星语”。我希望豆子能体验到我在积极跟他交流。豆子真的体验到了,所以他后来也会跟我咿咿呀呀地交流。虽然我一直都听不懂豆子想跟我说什么,但是那一刻,豆子在我心里,我也一定在豆子心里,这就会让豆子获得存在感。
宝宝就是基于这样的内在动力,来选择让自己满足的对象。这样的模式会在宝宝的一生中延续。案例中女宝宝的奶奶和妈妈是喜欢她的,但她们内心期待宝宝是个男孩子的愿望总是像隔在她们和宝宝之间的障碍,使她们不能成为宝宝心中的完美照料者,所以宝宝就会对她们产生疏远感。而爷爷和爸爸对宝宝是全身心喜爱的,所以宝宝与他们更亲近。
所以,如果宝宝能与爸爸更好地互动,并不是因为宝宝能听懂爸爸的话,而是因为他能感受爸爸的爱和爸爸的心,爸爸可以缓解“坏妈妈”给宝宝带来的挫折感。其实,爸爸只是满足宝宝自恋心理的又一个“妈妈”。
情绪比语言更重要
语言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是很苍白的,我们需要用情绪“感染”他。这似乎很玄,实则不然。
宝宝是上天给父母的礼物。我给豆子传递的信息一直是“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在爱的氛围中,我与豆子的交流自然就顺畅了。“用心、忘我”是和宝宝交流的基本原则。
我每次下班回家,见到粉粉的小宝宝,眼睛里就只有宝宝,任何烦恼都会被关在门外。我看着他,满心欢喜,感激上苍给我一个这么好的礼物,怀着这样的欢喜与宝宝交流时,宝宝是会感觉到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爱可以改变一切。乍一听,这句话似乎有点口号的味道,但细细体会,就会觉得这句话是真理。当我们内心充满爱时,眼前的一切才会是美好的。在我心中,细眼睛的小豆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小人儿。他的笑那样甜美,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无法描述出那样的甜美。
亲子之间的爱有一个基础。宝宝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他们的到来,大大缓解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生命延续是人生意义的一种体现。从这个角度上说,宝宝是给予者。
有了爱,和宝宝交流一点都不难。任何人都会说宝宝能“听懂”的话,我们每个人都能“听懂”爱的语言,哪怕是刚出生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