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展望
超声造影是唯一能在床边显示组织灌注、易于重复、安全性好且价格较为低廉的影像技术。当前国内由于存在“重有创,轻无创”、超声科和临床学科(尤其是心血管内科)分家以及临床医生对超声造影知识的欠缺等因素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超声造影是从认识冠脉循环开始的,故至今在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是主要的应用领域。急诊室主诉胸痛的患者,当心电图不典型时,应尽快在床边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如同时应用超声造影,则可即刻获得满意的左室图像,有利于检出缺血心肌(左室节段运动异常),同时有利于和主动脉夹层及肺动脉栓塞鉴别;在观察室壁运动基础上,如同时观察心肌灌注则使诊断更为精确,有利于对临床决策的选择。
负荷造影超声心动图是又一个对冠脉功能评估的重要技术,对可疑稳定冠心病患者,其对检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能力与其他心肌灌注影像技术(如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相匹配,且没有放射性的损伤。当冠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提示冠脉有轻度或中度狭窄的患者,结合冠脉功能评估结果,对冠脉介入治疗的选择可提供依据。
无冠脉阻塞性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当前临床面临的热点问题。当排除心外原因(如嗜铬细胞瘤,脓毒血症等)以及急性心肌炎或Takatsubo心肌病后,应用负荷造影超声心动图检出冠脉储备异常,有利于急性冠脉微血管功能不全的诊断,是2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类型。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经心外冠脉重建后心肌无复流是当前临床尚未解决的瓶颈问题。其中主要的发生机制是冠脉微血管床的血栓性阻塞。超声微泡充填在冠脉及微血管床中后,通过发射高机械指数超声波,使微泡发生空化效应,这种机械的重复运动可促使新鲜的血栓松动,达到血流恢复的效果。联合应用小剂量溶栓剂会取得更好的疗效。初步的临床试验证明是安全有效的,需要组织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进一步评估。
脂质体微泡的问世,使超声微泡分子靶向诊断成为可能。国内外在实验室的工作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对血栓、炎症、新生血管等的靶向诊断已有一些报道。大量实验及初步临床研究发现,以VEGFR2为靶向超声造影剂的超声分子成像可用于诊断乳腺癌。利用“亲和素-生物素法”构建“纳米微泡-Affibody”,在体外多种肿瘤细胞验证其特异靶向性,同时观察其稳定性,可为进一步进行体内肿瘤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及抗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总之,随着超声造影剂和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诊断将在临床应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临床医生认识到超声造影的重要性,和从事超声的医生联合起来使这门技术在临床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刘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