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职业卫生法规,主要是调整劳动关系中规范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的卫生法律规范总称,也包括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及相关方的配套法律规范。具体包括职业卫生法律规范和相关法律规范。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体系既是法律渊源,也是指职业卫生相关法律依据的具体表现形式。我国职业卫生法规按其制定机关不同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法规,还有相关标准、规范等其他规范性文件。

图1-1 我国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结构图
一、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宪法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的渊源。
二、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职业病防治法律包括专门法律和相关法律。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属于这个层级。另外,与此相关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2年5月1日起实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经历了四次修正。第一次修正是在2011年12月31日,厘清了职业病防治中相关主管部门的职责,明确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强化了源头控制;完善了职业病诊断制度;规定对用人单位已经不存在或者没有办法确认劳动关系的病人,可以申请民政部门的医疗和生活救助。第二次修正是在2016年7月2日,主要取消了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的行政审批。第三次修正是在2017年11月4日,取消了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行政许可和职业病集体诊断的制度。第四次修正是2018年12月29日,将监管部门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调整为“卫生行政部门”,取消了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行政许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规定了“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明确规定了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监督检查方面的内容,并规定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控制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首先要依靠依法监督来保证。2002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为劳动者在安全、卫生条件下进行劳动生产提供了保障,也为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进行职业卫生监督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三、行政法规
国务院依法制定的有关法律文件,处在低于宪法、法律,高于地方法规、规章的地位。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由国务院制定并以国务院的名义直接发布的,如《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二是在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颁布实施前,由有关部委提出法规草案,经国务院批准,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施行以后,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部门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再属于行政法规;三是在清理行政法规时由国务院确认的其他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发布的决定、命令。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是国务院制定行政措施、发布行政决定、命令的公文载体属于法规性文件。其效力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行政法规的效力,但只要不与上位法的规定相抵触,其效力应当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等。
目前,为了对尘肺病防治、使用有毒物品、放射危害因素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等进行管理,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工伤保险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职业卫生相关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出台之前,职业病防治的地方性法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1996年5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职业病防治条例》,1996年1月10日实施的《天津市职业病防治条例》,1999年7月1日实施的《江苏省职业病防治条例》,2000年1月1日年实施的《山东省职业病防治条例》等。
五、规章
规章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一)部门规章
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章,称为部门规章。目前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方面的部门规章主要有卫生行政部门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等。
根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行政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职责调整问题的决定》(国发〔2018〕17号),相关职责已经调整,原承担该职责和工作的行政机关制定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涉及职责和工作调整的有关规定尚未修改或者废止之前,由承接该职责和工作的行政机关执行。因此,目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的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规章发布前,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部分部门规章依然有效。常用的有《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8号)、《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9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90号)等。
(二)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章,称为地方政府规章。这是职业健康法律体系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如山东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与职业病防治相关的政府规章如《山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地方政府规章根据各地情况在本辖区优先执行。
六、行政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在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行政规范性文件是除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以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外,由行政机关或者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并公开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使用的公文。常用的有《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142号)、《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国卫疾控发〔2015〕92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版)》(安监总安健〔2012〕73号)、《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2012〕89号)、《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安监总厅安健〔2015〕16号)、《关于印发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4〕111号)、《关于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培训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5〕121号)、《关于印发用人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范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8〕3号)等。
七、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卫生标准按制定机关不同包括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地方职业卫生标准和行业标准,按标准规范的内容分为职业卫生基础标准、工作场所作业条件标准、接触限值标准、检测规范和方法标准、职业健康监护和诊断标准、职业病评价标准、职业病危害控制标准和管理标准等。
职业卫生标准是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技术规范,是以保护劳动者健康为目的,总结实践和科学实验的经验,对劳动条件的各种卫生要求的统一规定。
(一)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专业性、技术性强,要求颁布及时、准确、全国统一。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公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分为全文强制和条文强制两种形式。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构成。强制性标准的代号为“GBZ”,推荐性标准的代号为“GBZ/T”。
1.职业卫生监督常用标准
GBZ 1—2010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2019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158—200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 188—2014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193—2007 石棉作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
GBZ/T 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
GBZ/T 195—2007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
GBZ/T 196—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
GBZ/T 197—2007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
GBZ/T 198—2007 用人造矿物纤维绝热棉职业病危害防护规程
GBZ/T 199—2007 服装干洗业职业卫生管理规范
GBZ/T 203—2007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
GBZ/T 204—2007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
GBZ/T 205—2007 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GBZ/T 206—2007 密闭空间直读式仪器气体检测规范
GBZ/T 211—2008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
GBZ/T 212—2008 纺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 213—2008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GBZ 221—2009 消防员职业健康标准
GBZ/T 222—2009 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
GBZ/T 223—2009 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
GBZ/T 224—2010 职业卫生名词术语
GBZ/T 225—2010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
GBZ/T 229.1—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
GBZ/T 229.2—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
GBZ/T 229.3—2010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3部分:高温
GBZ/T 229.4—201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4部分:噪声
GBZ/T 230—201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Z/T 231—201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规范
GBZ/T 251—2014 汽车铸造作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 252—2014 中小箱包加工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 253—2014 造纸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 259—2014 硫化氢职业危害防护导则
GBZ/T 272—2016 中小制鞋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 275—2016 氯气职业危害防护导则
GBZ/T 276—2016 自吸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适合性检验颜面分栏
GBZ/T 277—2016 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
GBZ/T 280—2017 火力发电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 284—2016 正己烷职业危害防护导则
GBZ/T 285—2016 珠宝玉石加工行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 287—2017 木材加工企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 296—2017 职业健康促进名词术语
GBZ/T 297—2017 职业健康促进技术导则
GBZ/T 298—2017 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GBZ/T 299.2—2017 电池制造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第2部分:硅太阳能电池
2.职业病诊断标准
GBZ 3—2006 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
GBZ 4—2002 职业性慢性二硫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 5—2016 职业性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
GBZ 6—2002 职业性慢性氯丙烯中毒诊断标准
GBZ 7—2014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诊断
GBZ 8—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磷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GBZ 9—2002 职业性急性电光性眼炎(紫外线角膜结膜炎)诊断标准
GBZ 10—2002 职业性急性溴甲烷中毒诊断标准
GBZ 11—2014 职业性急性磷化氢中毒的诊断
GBZ 12—2014 职业性铬鼻病的诊断
GBZ 13—2016 职业性急性丙烯腈中毒的诊断
GBZ 14—2015 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诊断
GBZ 15—2002 职业性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诊断标准
GBZ 16—2014 职业性急性甲苯中毒的诊断
GBZ 17—2015 职业性镉中毒的诊断
GBZ 18—2013 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 总则
GBZ 19—2002 职业性电光性皮炎诊断标准
GBZ 20—2019 职业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
GBZ 21—2006 职业性光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
GBZ 22—2002 职业性黑变病诊断标准
GBZ 23—2002 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 24—2017 职业性减压病的诊断
GBZ 25—2014 职业性尘肺病的病理诊断
GBZ 26—2007 职业性急性三烷基锡中毒诊断标准
GBZ 27—2002 职业性溶剂汽油中毒诊断标准
GBZ 28—2010 职业性急性羰基镍中毒诊断标准
GBZ 29—2011 职业性急性光气中毒的诊断
GBZ 30—2015 职业性急性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
GBZ 31—2002 职业性急性硫化氢中毒诊断标准
GBZ 32—2015 职业性氯丁二烯中毒的诊断
GBZ 33—2002 职业性急性甲醛中毒诊断标准
GBZ 34—2002 职业性急性五氯酚中毒诊断标准
GBZ 35—2010 职业性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 36—2015 职业性急性四乙基铅中毒的诊断
GBZ 37—2015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
GBZ 38—2006 职业性急性三氯乙烯中毒诊断标准
GBZ 39—2016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断
GBZ 40—2002 职业性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诊断标准
GBZ 41—2019 职业性中暑的诊断
GBZ 42—2002 职业性急性四氯化碳中毒诊断标准
GBZ 43—2002 职业性急性拟除虫菊酯中毒诊断标准
GBZ 44—2016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的诊断
GBZ 45—2010 职业性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诊断标准
GBZ 46—2002 职业性急性杀虫脒中毒诊断标准
GBZ 47—2016 职业性急性钒中毒的诊断
GBZ 48—2002 金属烟热诊断标准
GBZ 49—2014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
GBZ 50—2015 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的诊断
GBZ 51—2009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准
GBZ 52—2002 职业性急性氨基甲酸酯杀虫剂中毒诊断标准
GBZ 53—2017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的诊断
GBZ 54—2017 职业性化学性眼灼伤的诊断
GBZ 55—2002 职业性痤疮诊断标准
GBZ 56—2016 职业性棉尘病的诊断
GBZ 57—2019 职业性哮喘的诊断
GBZ 58—2014 职业性急性二氧化硫中毒的诊断
GBZ 59—2010 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
GBZ 60—2014 职业性过敏性肺炎的诊断
GBZ 61—2015 职业性牙酸蚀病的诊断
GBZ 62—2002 职业性皮肤溃疡诊断标准
GBZ 63—2017 职业性急性钡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
GBZ 65—2002 职业性急性氯气中毒诊断标准
GBZ 66—2002 职业性急性有机氟中毒诊断标准
GBZ 67—2015 职业性铍病的诊断
GBZ 68—2013 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
GBZ 69—2011 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的诊断
GBZ 70—2015 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
GBZ 71—2013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的诊断 总则
GBZ 73—200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 74—200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诊断标准
GBZ 75—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 76—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
GBZ 77—2019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
GBZ 78—2010 职业性化学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GBZ 79—2013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的诊断
GBZ 80—2002 职业性急性一甲胺中毒诊断标准
GBZ 81—2002 职业性磷中毒诊断标准
GBZ 82—2002 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诊断标准
GBZ 83—2013 职业性砷中毒的诊断
GBZ 84—2017 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的诊断
GBZ 85—2014 职业性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的诊断
GBZ 86—2002 职业性急性偏二甲基肼中毒诊断标准
GBZ 88—2002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
GBZ 89—2007 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
GBZ 90—2017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诊断
GBZ 91—2008 职业性急性酚中毒诊断标准
GBZ 92—2008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
GBZ 93—2010 职业性航空病诊断标准
GBZ 94—2017 职业性肿瘤的诊断
GBZ/T 157—2009 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
GBZ 185—2006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诊断标准
GBZ 209—2008 职业性急性氰化物中毒诊断标准
GBZ/T 218—2017 职业病诊断标准编写指南
GBZ 226—2010 职业性铊中毒诊断标准
GBZ 227—2017 职业性传染病的诊断
GBZ/T 228—2010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后遗症诊断标准
GBZ 236—2011 职业性白斑的诊断
GBZ/T 237—2011 职业性刺激性化学物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
GBZ/T 238—2011 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
GBZ 239—2011 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
GBZ 245—2013 职业性急性环氧乙烷中毒的诊断
GBZ 246—2013 职业性急性百草枯中毒的诊断
GBZ/T 247—2013 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
GBZ 258—2014 职业性急性碘甲烷中毒的诊断
GBZ/T 260—2014 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
GBZ/T 265—2014 职业病诊断通则
GBZ/T 267—2015 职业病诊断文书书写规范
GBZ 278—2016 职业性冻伤的诊断
GBZ 288—2017 职业性激光所致眼(角膜、晶状体、视网膜)损伤的诊断
GBZ 289—2017 职业性溴丙烷中毒的诊断
GBZ 290—2017 职业性硬金属肺病的诊断
GBZ 291—2017 职业性股静脉血栓综合征、股动脉闭塞症或淋巴管闭塞症的诊断
GBZ 292—2017 职业性金属及其化合物粉尘(锡、铁、锑、钡及其化合物等)肺沉着病的诊断
GBZ 294—2017 职业性铟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
GBZ 324—2019 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
3.放射卫生标准
GBZ 95—2014 职业性放射性白内障的诊断
GBZ 96—2011 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97—2017 职业性放射性肿瘤判断规范
GBZ 98—2017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要求
GBZ 99—2002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
GBZ 100—2010 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诊断
GBZ 101—2011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诊断标准
GBZ 102—2007 放冲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 103—2007 放烧复合伤诊断标准
GBZ 104—2017 职业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
GBZ 105—2017 职业性外照射慢性放射病诊断
GBZ 106—2016 职业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
GBZ 107—2015 职业性放射性性腺疾病诊断
GBZ 108—2002 急性铀中毒诊断标准
GBZ 112—2017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
GBZ 114—2006 密封放射源及密封γ放射源容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 115—2002 X射线衍射仪和荧光分析仪卫生防护标准
GBZ 117—2015 工业X射线探伤放射防护要求
GBZ 118—2002 油(气)田非密封型放射源测井卫生防护标准
GBZ 119—2006 放射性发光涂料卫生防护标准
GBZ 125—2009 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GBZ 127—2002 X射线行李包检查系统卫生防护标准
GBZ 128—2019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29—2016 职业性内照射个人监测规范
GBZ 136—2002 生产和使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卫生防护标准
GBZ 139—2002 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 142—2002 油(气)田测井用密封型放射源卫生防护标准
GBZ 143—2015 货物/车辆辐射检查系统的放射防护要求
GBZ/T 148—2002 用于中子测井的CR39中子剂量计的个人剂量监测方法
GBZ 156—2013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格式与内容
GBZ/T 164—2004 核电厂操纵员的健康标准和医学监督规定
GBZ 169—2006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程序和要求
GBZ 175—2006 γ射线工业CT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T 181—2006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
GBZ/T 220.1—201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 第1部分:核电厂
GBZ/T 220.3—2015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 第3部分:γ辐照加工装置、中高能加速器
GBZ/T 233—2010 锡矿山工作场所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Z 235—2011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
GBZ/T 243—2013 单细胞凝胶电泳用于受照人员剂量估算技术规范
GBZ/T 244—2017 电离辐射所致皮肤剂量估算方法
GBZ/T 248—2014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检测与评价
GBZ/T 250—2014 工业X射线探伤室辐射屏蔽规范
GBZ/T 255—2014 核和辐射事故伤员分类方法和标识
GBZ/T 256—2014 非铀矿山开采中氡的放射防护要求
GBZ/T 279—2017 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处理导则
GBZ/T 301—2017 电离辐射所致眼晶状体剂量估算方法
(二)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是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作出的规定。国家标准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构成。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职业卫生监督过程中也经常用到国家标准,如职业病防护用品的相关标准:《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 2626)、《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标准》(GB/T 18664)、《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GB/T 24536)、《手部防护 防护手套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指南》(GB/T 29512)、《个体防护装备 足部防护鞋(靴)的选择、使用和维护指南》(GB/T 28409)、《护听器的选择指南》(GB/T 23466)、《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基本要求》(GB/T 29510)、《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放射的相关标准:《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48)、《医用γ射线远距治疗设备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51)、《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 16353)、《临床核医学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规范》(GB 16361)、《远距治疗患者放射防护与质量保证要求》(GB 16362)、《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GB 17589)、《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 18871)等。
(三)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职业卫生监督过程中,还会用到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地方标准在当地执行。有关的行业标准主要涉及卫生健康行业标准和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1.卫生行业标准
与职业卫生监管有关的主要是关于测定方法、生物限值的标准和放射卫生规范。如《血中游离原卟啉的荧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22)、《职业接触甲苯的生物限值》(WS/T 110)、《医用常规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WS 76)等。
2.强制性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AQ 4201—2008 电子工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09—2010 城镇污水处理厂防毒技术规范
AQ 4210—2010 革类加工制造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11—2010 家具制造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14—2011 焊接工艺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15—2011 制革职业安全卫生规程
AQ 4220—2012 石材加工工艺防尘技术规范
AQ 4221—2012 粮食加工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22—2012 酒类生产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
AQ 4223—2012 自来水生产供应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
AQ 4224—2012 仓储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25—2012 印刷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28—2012 木材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范
AQ 4229—2013 粮食立筒仓粉尘防爆安全规范
AQ 4230—2013 粮食平房仓粉尘防爆安全规范
AQ 4232—2013 塑料生产系统粉尘防爆规范
AQ 4237—2014 焊接烟尘净化器通用技术条件
AQ 4238—2014 日用化学产品生产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
AQ 4241—2015 纺织工业除尘设备防爆技术规范
AQ 4242—2015 纺织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43—2015 石棉生产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程
AQ 4245—2015 卷烟制造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46—2015 建材物流业防尘技术规范
AQ 4250—2015 电镀工艺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 4254—2015 涂料生产企业职业健康技术规范
AQ 5208—2011 涂装职业健康安全通用要求
AQ 5217—2015 木器涂装职业安全健康要求
AQ 3051—2015 液氯钢瓶充装自动化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AQ 1114—2014 煤矿用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
AQ 1102—2014 煤矿用炸药爆炸后有毒气体量测定方法和判定规则
AQ 4237—2014 焊接烟尘净化器通用技术条件
AQ 4238—2014 日用化学产品生产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要求
3.推荐性安全生产行业标准
AQ/T 4274—2016 局部排风设施控制风速检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AQ/T 4275—2016 家具制造业手动喷漆房通风设施技术规程
AQ/T 4276—2016 噪声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指南
AQ/T 4277—2016 隧道运营场所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T 4278—2016 水泥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细则
AQ/T 4279—2016 汽车制造业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细则
AQ/T 4280—2016 火力发电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细则
AQ/T 4247—2015 水泥生产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T 4248—2015 钢铁企业烧结球团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T 4249—2015 制鞋企业防毒防尘技术规范
AQ/T 4244—2015 造纸企业防尘防毒技术规范
AQ/T 4253—2015 箱包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
AQ/T 4251—2015 木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
AQ/T 4252—2015 黄金开采企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AQ/T 4257—2015 宝石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
AQ/T 4258—2015 玻璃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
AQ/T 4259—2015 石棉矿山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细则
AQ/T 4255—2015 制药企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
AQ/T 4256—2015 建筑施工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规范
AQ/T 4262—2015 石棉制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细则
AQ/T 4261—2015 石棉矿山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细则
AQ/T 4260—2015 石棉矿山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细则
AQ/T 4268—2015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快速检测方法——光散射法
AQ/T 4269—2015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
AQ/T 4270—2015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技术导则
AQ/T 4271—2015 通风除尘系统运行监测与评估技术规范
AQ/T 9009—2015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
AQ/T 4267—2015 木制家具制造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细则
AQ/T 4266—2015 木制家具制造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细则
AQ/T 4264—2015 石棉制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细则
AQ/T 4265—2015 木制家具制造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细则
AQ/T 4263—2015 石棉制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细则
AQ/T 4234—2014 职业病危害监察导则
AQ/T 4235—2014 作业场所职业卫生检查程序
AQ/T 4236—2014 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现场检查指南
AQ/T 4239—2014 轧钢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AQ/T 3044—2013 氨气检测报警仪技术规范
AQ/T 3046—2013 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AQ/T 3048—2013 化工企业劳动防护用品选用及配备
AQ/T 4240—2014 铁矿采选业职业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4.地方标准
DB 37/1922—2011 山东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DB 34/T2752—2016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导则
为做好上述职业健康标准的归口管理,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职业健康领域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归口事宜的通知》(应急〔2020〕25号),明确将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归口管理的71项职业健康领域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划转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归口管理,同时调整上述行业标准的标准编号,见表1-1。
表1-1 71项职业健康领域安全生产行业标准清单

续表

续表

(四)职业卫生标准在职业卫生执法中的应用
职业卫生执法人员在应用职业卫生标准进行执法时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对不同标准效力等级的规定,如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根据该规定,对于职业病防治涉及同一个事项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国家标准,应当优先使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职业病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要注意把握,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是指强制性职业卫生标准,推荐性标准用人单位可选择使用。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适用应注意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