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神经介入发展的早期阶段
神经介入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神经外科医师Dawbarn在进行头皮恶性肿瘤切除术前,经患者颈外动脉注入石蜡和凡士林混合剂进行肿瘤血供的术前栓塞。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神经内科医师Egas Moniz受碘油造影显示脊髓压迫的启发,设想通过一种无栓塞风险和无脑组织危害的不透X线材料,可以很容易通过毛细血管,显影人脑血管。经过反复实验不同的显影剂和浓度,至1927年,Egas Moniz成功进行了脑动脉造影。脑血管造影是一项革命性技术,直至1975年CT出现前,脑血管造影是唯一能通过颅内血管影像来直接或间接显示颅内疾病的影像技术。Egas Moniz两度因发明脑血管造影而获诺贝尔奖提名,1949年,他因提出前额脑白质切除术治疗精神类疾病而终获诺贝尔奖。
在神经介入治疗上,1930年Brooks教授报道了“放风筝”法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即切开颈内动脉后,放入带线的肌肉条,经血液流动的漂流填塞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口,这一大胆尝试开创了现代神经介入治疗的先河。
1953年,Seldinger教授首次提出了经皮股动脉穿刺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他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1960年Luessenhop报道了经动脉使用金属芯硅胶球珠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图1-2-1)。1967年Margulis提出“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这一名词。1967年Richardson首次报道了应用福格蒂取栓导管(Fogarty embolectomy catheter)的颈内动脉血栓取出术。1968年Paul Henry Zanetti应用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栓塞脑动静脉畸形和囊状动脉瘤。1968年Dotter首次报道了经皮血管成形术。1970年法国Djindjian教授开创了超选择性颈外动脉造影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技术,奠定了欧洲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基础。此后,Dichiro、Newton等开创了脊髓血管畸形栓塞治疗。Lussenhop教授在脑血管畸形栓塞方面做出重要贡献,逐渐在20世纪70年代初步形成一个专门学科。

图1-2-1 Luessenhop第一次完成脑动脉插管的示意图
70年代后,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和材料学的发展,新导管和栓塞材料(剂)相继出现。1971年Serbinenko教授首创可解脱球囊技术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并取得成功,治愈了大量的患者,并保留了颈内动脉。1975年,Debrun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球囊解脱技术,运用同轴导管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效率。此时出现了冻干硬脑膜颗粒(图1-2-2)、可脱球囊、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IBCA和游离弹簧圈栓塞材料。1972年Zanetti报道运用IBCA和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2-cyanoacrylate,NBCA)栓塞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和动静脉 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图1-2-3)。1974年Gruentzig首创了球囊成形术治疗动脉狭窄和闭塞。在此阶段,一些技术也尝试应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例如漂浮微导管技术治疗AVM、球囊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图1-2-4)和血管腔内电凝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现已少用或不用。

图1-2-2 用于栓塞肿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的冻干硬脑膜颗粒(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A.冻干硬脑膜颗粒的制作;B.冻干硬脑膜颗粒与生理盐水或对比剂混合

图1-2-3 “水葫芦”系统
1983年我国使用的装置展示。微导管装入“水葫芦”中,微导管头端插入短的导引导管内。通过颈动脉穿刺,用20ml注射器将微导管推注入颈内动脉,5ml注射器通过微导管注射对比剂。两个三通阀连接的是装有葡萄糖水和IBCA的1ml注射器。与Luessenhop使用的装置相似(图1-2-1)

图1-2-4 法国制造硅胶球囊微导管用于栓塞动脉瘤
1984年我国使用的装置展示。使用者根据经验选择长度剪断,近端接注射器针头,头端装球囊,注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2-hydroxyethyl methacrylate,HEMA)充盈球囊,HEMA固化后可以防止球囊缩小
1986年,Engelson研制的Tracker微导管用于患者,应用微导丝技术将微导管精准置于脑血管病变部位,首次实现了不再依靠血流的微导管操作。1988年,Hilal第一次使用短的、可以推注的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图1-2-5)。但这种弹簧圈存在相对较硬和不可回收缺陷。

图1-2-5 1988年使用的各种形状和长度的带纤毛的游离弹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