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复合手术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中国神经介入的发展简史

1955年王忠诚院士等开始了脑血管造影的尝试与临床应用。总体上讲,中国神经介入起步于20世纪80年(表1-2-1),快速发展于21世纪初。1982—1983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武汉军区总医院率先使用血管内栓塞方法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表1-2-1 1982—1998年中国神经介入发展情况

续表

续表

DSA: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CCF: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PVA:聚乙烯醇;IBCA:丁氰酯;AVM:动静脉畸形;GDC: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我国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发展史上,大致经历了最初的球囊栓塞(1982—1992)、机械性可脱弹簧圈栓塞(1993—1998)、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1998年以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血流导向治疗(21世纪)的过程。自1985年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陆续报道了球囊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经验。1988年至1992年底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吴中学教授首先在国内研制成功国产球囊导管(图1-2-7、表1-2-2)、国产乳胶球囊(表1-2-3)、国产钨弹簧圈(图1-2-8);并于1999年研发了国产电解可脱钨弹簧圈(图1-2-9),仅在1993年内就栓塞治疗39例各种部位的动脉瘤。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等单位也开展了动脉瘤的钨弹簧圈栓塞治疗。在1998年2月美国GDC进入国内后,因其良好的可控性能和安全有效的栓塞效果,很快被我国神经介入工作者接受,并广泛应用起来。进入21世纪,我国同行与世界同步,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作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特别是宽颈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并将覆膜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作为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李明华教授和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分别与国内厂家合作研发的Willis覆膜支架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已经获批上市,得到很好应用。

图1-2-7 1988年自主研制的微导管和微导丝

A.1988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使用的外径0.5mm国产聚乙烯球囊导管(使用者根据经验选择长度剪断);B.0.15mm钢丝(吴中学标注)

表1-2-2 1988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自制聚乙烯球囊导管规格  单位:mm

1号导管:制作可脱性球囊导管,可用于闭塞动脉瘤和动静脉瘘。2号导管:①制作带孔球囊导管,用于注射IBCA等闭塞动静脉畸形;②制作不可脱性球囊导管,可用于暂时闭塞血管及做耐受试验等。3号导管:作为1号导管的同轴外套管。4号导管:作为上述导管的输送导管

表1-2-3 1988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自制乳胶球囊的规格

图1-2-8 浸泡在酒精中的国产游离钨弹簧圈

图1-2-9 1999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国产电解可脱钨弹簧圈

用金属电镀和钡胶涂抹制作标记

在脑AVM的血管内治疗上,1987年后国内许多医院开展了脑AVM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图1-2-10、图1-2-11)。1993年12月,首届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研讨会收到有关AVM栓塞的论文最多。用于脑AVM栓塞的材料经历了丝线、弹簧圈、PVA、IBCA、NBCA、Onyx的发展变化。丝线易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IBCA在畸形血管中聚合时,有明显结块现象。手术中常因局部坚硬,使分离困难,不易被显微剪刀切掉,同时双极电凝难使其凝固。而NBCA在血管内聚合后呈现海绵状,柔韧性好,便于手术剥离和切除,故IBCA逐渐被NBCA取代。Taki在1990年开始用EVAL(次乙烯醇异分子聚合物)栓塞颅内动脉瘤,随后的几年里EVAL用于栓塞脑AVM和颅内动脉瘤。经过几年的发展,最终成为Onyx栓塞系统上市。然而,脑AVM的介入治疗仍然需要探索,特别是术后脑出血并发症难题需要攻克。

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上,首选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目前神经外科公认的最佳途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有大宗报告使用可脱性球囊导管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对于经动脉难以治愈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病例,可以采取经眼静脉入路。可脱球囊或应用微弹簧圈既可闭塞瘘口,还能使患侧颈内动脉的通畅率保持在70%~90%。选择栓塞手术时,对普通的颈动脉海绵窦瘘,都经患侧颈动脉途径处理;对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ICAO)或瘘口狭小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可以选择经眼上静脉途径、面静脉-眼下静脉途径或岩下窦等静脉途径进行栓塞。

在脊髓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上,目前已经逐步趋于成熟,栓塞和手术联合治疗已经使治愈率达到70%以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一组468例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为国内外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治愈率达到65%,有效率70%以上。

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上,国内同行于21世纪初就与国际同行同步,进行了颈动脉狭窄栓子保护装置保护下支架置入术治疗,并尝试使用柔软的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004年,北京天坛医院姜卫剑教授与厂家合作研制的国内第一个专用颅内支架“Apollo支架”上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自2015年起,急性脑动脉闭塞取栓治疗得到多项临床试验的疗效证实,越来越多的国内三级甚至二级医院应用了这项技术,除了进口取栓装置外已经有多个国产取栓装置可供应用。

图1-2-10 使用国产IBCA栓塞脑AVM

A.1987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研制的国产IBCA;B.脑AVM栓塞,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巨大脑AVM(左),X线透视下IBCA在畸形血管内铸形(中),颈内动脉造影显示脑AVM大部分栓塞(右)

图1-2-11 1984年法国制造的带孔球囊微导管

近端接注射器针头,头端装带孔球囊,可以注射IBCA栓塞AVM。但是,头端的球囊容易撑破血管

(吕宪利 赵文元 姜卫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