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烈火
一九八一年春天,程母的身体奇迹般地好转了。医生说这是心情的作用——自从姜晓兰和程卫东决定结婚后,老太太像变了个人似的,天天乐呵呵的。
婚礼定在五一劳动节,准备得很简单。姜晓兰的父母虽然还是不赞成,但在女儿的坚持下,勉强同意出席。程卫东用全部积蓄在厂区附近买了间小平房,自己动手粉刷装修。
四月中旬的一个深夜,姜晓兰正在宿舍批改作业,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刺耳的警笛声。她推开窗户,看见西北方向天空被映得通红——那是农机厂的位置。
姜晓兰的心一下子揪紧了。程卫东今天值夜班!她顾不上换鞋,穿着拖鞋就往外跑。
农机厂门口已经围满了人,消防车刺眼的红灯旋转着。厂房一侧冒着滚滚浓烟,消防员正在全力扑救。
“里面还有人吗?“姜晓兰抓住一个逃出来的工人问。
“不清楚...火是从仓库起来的,程技术员带人进去抢设备了...“
姜晓兰双腿一软,差点跪倒在地。她挣扎着往前挤,却被消防员拦住。
“让我进去!我未婚夫在里面!“她哭喊着。
“同志,冷静点!消防员正在...“
一声巨响打断了对话。厂房一角发生了爆炸,火光冲天而起。人群中发出惊恐的尖叫。
姜晓兰的世界在那一刻静止了。她呆呆地望着火海,脑海里闪过无数画面:程卫东修拖拉机时专注的侧脸,他在槐树下为她念诗时温柔的声音,他背着她冒雨奔跑时坚实的臂膀...
“出来了!有人出来了!“
呼喊声惊醒了她。几个消防员架着两个满身焦黑的人从侧门冲出,医护人员立刻围了上去。
姜晓兰发疯似的冲过去,在第二个担架上看到了程卫东。他的工装已经烧得不成样子,脸上全是黑灰,双眼紧闭。
“东子!东子!“她扑到担架边,想去握他的手却又不敢碰——那双手上布满了可怕的水泡。
“重度烧伤,需要立即处理!“医生推开她,迅速将担架抬上救护车。
姜晓兰跟着跳上车,一路上紧盯着程卫东的脸,生怕一眨眼他就会消失。救护车尖锐的鸣笛声刺破夜空,像一把刀划在她心上。
县医院的抢救室门口,姜晓兰见到了厂长和几个工人。厂长告诉她,程卫东是为了抢救厂里新进口的精密机床才冲进火场的,那台设备价值十几万,是厂里的命根子。
“小程是个好同志啊...“厂长红着眼睛说,“他本来已经安全出来了,听说还有台设备没抢出来,又折返回去...“
姜晓兰咬紧嘴唇,直到尝到血腥味。这就是她的程卫东,永远把责任放在第一位。
抢救进行了三个小时。医生出来时,白大褂上沾着血迹:“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但烧伤面积达到35%,尤其是双手和背部。已经做了紧急处理,需要转入市里的烧伤专科医院。“
“会有生命危险吗?“姜晓兰颤抖着问。
“目前看不会,但...“医生犹豫了一下,“手部烧伤很严重,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功能。“
姜晓兰的眼泪终于决堤。程卫东那双灵巧的手,能修机器能写诗的手...
转院手续办得很快。第二天一早,程卫东就被救护车送往市医院。姜晓兰请了假,寸步不离地跟着。程母因为身体原因留在县城,由邻居照顾。
市医院的烧伤科条件好很多。程卫东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医生说这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姜晓兰每天守在病房外,透过玻璃窗看着他被纱布包裹的身体,心如刀绞。
第三天晚上,护士破例让她进去探视十分钟。
“跟他说说话,也许有帮助。“护士小声建议。
姜晓兰轻轻握住程卫东没被包扎的指尖,那里也有几处灼伤。她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他也是这样小心翼翼地递给她水壶。
“东子,我是晓兰。“她凑近他耳边,声音轻柔,“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你笑话我拿锄头的姿势不对...“
监护仪上的心跳线微微波动了一下。
“记得村口那棵老槐树吗?你说等我回来要带我去看槐花,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呢...“姜晓兰的眼泪滴在洁白的床单上,“我们的婚房我都布置好了,窗帘是你喜欢的蓝色,我还偷偷绣了对鸳鸯枕套...“
程卫东的手指突然轻微地动了动。
“医生!医生!“姜晓兰激动地喊道。
经过检查,医生确认程卫东正在恢复意识。这真是个奇迹,通常这么严重的烧伤患者不会这么快苏醒。
“继续跟他说话,很有帮助。“医生离开前对姜晓兰说。
那一夜,姜晓兰趴在病床边,絮絮叨叨地讲着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天亮时分,程卫东终于睁开了眼睛。
“晓...兰...“他的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清。
姜晓兰喜极而泣,按响了呼叫铃:“我在这儿,东子,我在这儿!“
程卫东的恢复比医生预期的要快。两周后,他已经能坐起来吃流食了。只是双手还缠着厚厚的纱布,日常生活完全依赖姜晓兰。
“我是不是...废了?“一天换药时,程卫东看着自己狰狞的伤口,声音低沉。
姜晓兰正小心地给他喂水,闻言放下杯子:“胡说!医生说只要坚持复健,基本功能都能恢复。“
“那精细操作呢?修理机器呢?“程卫东痛苦地问。
姜晓兰深吸一口气:“东子,就算你真的不能做技术工作了,还有我呢。我可以教书养活咱们...“
“不行!“程卫东突然激动起来,“我不能拖累你!“
“你忘了我们的约定了吗?“姜晓兰捧着他的脸,强迫他看着自己,“无论富贵贫穷,健康疾病,我们都要在一起。这不是拖累,这是相濡以沫。“
程卫东的眼眶红了:“晓兰,我...“
“嘘...“姜晓兰轻轻吻了他的额头,“快点好起来,我们的婚礼还等着你呢。“
五月中旬,程卫东出院了。双手的功能恢复了六七成,但留下了明显的疤痕。医生说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好转,但可能永远无法恢复到从前的灵活度。
厂里给程卫东记了二等功,升他为技术科副科长,主要负责指导工作,不用亲自动手操作。这对程卫东来说既是安慰也是打击——他热爱亲手修理机器的感觉。
婚礼如期举行,虽然简单却温馨感人。姜晓兰穿着借来的白色连衣裙,程卫东则穿着厂里发的蓝色工作服——他的伤疤还不适合穿正式衬衫。程母坐在轮椅上,笑得合不拢嘴。最让姜晓兰惊喜的是,她父母也来了,虽然表情勉强,但终究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好好过日子。“姜父在敬酒时低声对程卫东说,“别辜负我女儿。“
程卫东郑重地点头:“爸,您放心,我会用生命爱护晓兰。“
婚后的生活平静而充实。姜晓兰因为教学成绩突出,被调到县教育局工作。程卫东虽然不能再亲手操作精密仪器,但他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在厂里无人能及,提出的几项技术改进方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九八三年秋天,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程槐,纪念那棵见证他们爱情的老槐树。程母抱着孙子,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咱家终于有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