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创业
一九八四年六月的清晨,程卫东天没亮就醒了。他轻手轻脚地起身,生怕吵醒还在熟睡的姜晓兰和小程槐。昨晚又熬到凌晨两点,把最后一批宣传单写完。想到妻子趴在桌上睡着的样子,他心里一阵酸涩。
修理铺开张半个月,生意却冷清得让人心慌。除去房租和材料费,他们第一周只赚了十二块八毛钱。昨天姜晓兰默默把结婚时陪嫁的银镯子当了,换了五十块钱给他做周转资金。
灶台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响着,程卫东往搪瓷缸里捏了一小撮茶叶——这是最后一点好茶叶了,留着待客用的。他深吸一口气,茶香混着晨露的气息,让他想起青山村的老槐树。
“这么早?“姜晓兰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披着外套,头发有些凌乱,眼下带着淡淡的青色。
“吵醒你了?“程卫东转身,把热茶递给她。
姜晓兰摇摇头,抿了一口茶:“槐儿昨晚有点发烧,我本来就没睡实。“
“严重吗?要不要去卫生院?“
“不用,现在退了。“姜晓兰看了看窗外泛白的天色,“今天不是要去青山村送货吗?我请了半天假,跟你一起去。“
程卫东皱眉:“你昨天刚值完夜班...“
“正好顺路看看娘。“姜晓兰打断他,语气不容反驳,“再说,村里人认我的脸。“
吃过简单的早饭——玉米粥和咸菜,程卫东把连夜修好的三台喷雾器装上借来的三轮车。姜晓兰抱着小程槐坐在车斗里,孩子还迷糊着,小手紧紧抓着她的衣襟。
太阳刚升起来,路上已经有了暑气。程卫东蹬着车,后背很快被汗水浸透。姜晓兰不时用毛巾给他擦擦脖子,小声说着鼓励的话。
“东子,你看!“快到青山村时,姜晓兰突然指着前方。
村口的老槐树下,十几个村民正围在一起。见他们来了,李婶第一个迎上来:“可算来了!大家伙儿都等着看你们的新家伙什呢!“
原来姜晓兰前几天托人捎了口信,说程卫东改良了一种轻便式喷雾器,特别适合包产到户后的小块田地。没想到来了这么多人。
程卫东支好车,把喷雾器搬下来。这是他参考外国杂志上的设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改造的,重量只有老式的一半,价格却便宜三分之一。
“这玩意儿真这么轻?“老张叔将信将疑地拎起来试了试,“嘿,比我家烧水壶还轻省!“
“不光轻,雾化效果也好。“程卫东拿出准备好的演示用具,当场操作起来。
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一道小小的彩虹,村民们发出惊叹声。姜晓兰抱着孩子,站在一旁微笑。她注意到人群最后面有个熟悉的身影——程卫东当年的师傅,老拖拉机手马大爷正眯着眼睛看。
“马叔!“她挤过去打招呼。
马大爷点点头:“晓兰丫头有眼光,东子这小子是块料。“他压低声音,“听说你们自己单干了?“
“嗯,开了个小修理铺。“
“有骨气。“马大爷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这是我这些年在拖拉机上记的毛病和解决办法,给东子吧。“
姜晓兰接过本子,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磨得发毛,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数据和草图。这份礼物比什么都珍贵。
回程时,三轮车上空了——三台喷雾器全卖了出去,还接了五个订单。程卫东蹬车的步子都轻快了许多。
“晓兰,马叔给的笔记你看了吗?“他兴奋地问,“里面有个想法跟我最近琢磨的一样,关于小型脱粒机的!“
姜晓兰把睡着的小程槐往怀里拢了拢:“回家再说。对了,李婶说下周日有几个邻村的要来咱们铺子看看。“
“真的?“程卫东的声音都提高了八度,随即又压低,“可是...咱们铺子太小了...“
“所以这周得好好收拾一下。“姜晓兰早有打算,“把后院清理出来,至少能摆下五六台机器。王校长答应借我们学校淘汰的课桌椅。“
程卫东突然停下车子,转身紧紧抱了她一下,差点把小程槐挤醒。姜晓兰笑着拍他:“傻样儿,快骑车!“
夏日的风拂过脸颊,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路边的白杨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他们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