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先秦神话的图腾型变形叙事
先秦神话变形叙事,是指以神话作为叙事事体来表达的变形故事,它涵盖叙述、故事两个层面,叙述侧重于先秦神话变形言语表达方式的研究,关涉变形叙事的模式,故事则指向变形叙事的表达内容,以先秦神话中人类、异类之间相互变形的事件为核心。从文学主题学的角度看,变形叙事被强烈凸显为先秦时代神话叙事的主题学内核,包罗数量庞大的变形故事。丰富多彩的变形故事以人类、异类互变的行为方式或精神现象为基本情节,这些情节相互作用,缔结为情节单元,包含着独立的人类、异物变形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组合方式,共同表现变形主题(motif of metamorphosis)。于此,引用故事学界的分类方法,将多个情节类似的故事群合称为类型(type),又将故事群中兼具典型性、相似性,与类型构成上下种属关系的小故事群,称为亚型或次型,当然,每一类型、亚型或次型,都是由各种变形情节单元,也就是变形主题构成故事。就先秦神话而言,将诸多相类的变形故事集结联合,又对各异其趣的变形故事严格区分之后,可以精炼出图腾、想象、功能、情感、梦幻、进化六种叙事类型,各种类型之下,又区分若干的亚型及其式,下文将逐一讨论。
图腾型变形,是指有关人类与图腾之间形态互变的叙述,为人类与动物图腾、植物图腾、无生物图腾、自然现象图腾等相互变形。“图腾”(totem)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人(ojibwa,属印第安人)的方言“ototeman”(也作dodaim或ototem),内涵丰富,表示“我的亲属”[1]“我的祖先”[2]“我的保护神”[3]“我的标记”[4]。在我国,图腾大致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既内隐着原始初民的图腾信仰(totemism)、图腾制度(totemic institution)与图腾崇拜(totemiccult),又外显地作为原始初民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的某种物象。“图腾”经历了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并伴随原始社会的发展而完整呈现了产生、鼎盛、式微、消亡的过程。早期图腾崇拜的特点,正如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概述:“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5]表明早期原始初民最先将动物作为图腾,视为亲属。随着社会发展与思维进化,原始初民又开始不遗余力地寻找部落、氏族,甚至是自己的来源,于是早期的亲属观念又融入了祖先观念,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植物、无生物和自然现象,被视作图腾始祖。图腾崇拜晚期,图腾又变为原始初民的保护神。当然,图腾信仰的三个发展阶段,始终与各种物象紧密相连,物态化的物象,在初民眼中或与他们存在亲缘关系,乃本族最古老的祖先,或是个人或群体的保护神。图腾信仰在一以贯之的“血缘”观念驱动下,使原始初民坚信人的生命来自图腾,死后亦可回归图腾,世间万物均可投入图腾的怀抱,先民笃信“生育是由于图腾入居妇女体内,死亡是人返回于自己的氏族图腾”[6]。人类与图腾,也就是动物、植物、无生物、自然现象等相互转换,是基于此种“血缘”关系而缔结,所以人与图腾物之间的互换变形,便存在了合理而必然的逻辑。
图腾型变形的生成,最大限度地借助了原始初民图腾崇拜的力量,以神话为载体得以全面展现,依据人类、图腾之间相互变形的表现方式,图腾型变形可以划分为静态图腾型变形、动态图腾型变形两种亚型,各亚型之下,可再细分出多种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