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神话的变形叙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先秦神话变形叙事的概念确认

为顺利探讨“先秦神话的变形叙事”这一论题,就必须为本书涉及的变形、变形叙事两个概念进行明确界定。

一 变形概念厘定

变形(metamorphosis),也称之为变化,来源于拉丁文“defematio”,意为歪曲,走样。从词源学上考察“变形”,其释义有二,一是源于广义层面,指形式、格式发生变化;二是囿限于狭义层面,指童话或神话故事中人变成某种动物形象或动物变成人的形状[75]

变形的广义内涵,被广泛引入各个学科领域,或指物理学中物质在固态、液态、气态中的变形;或指生物学上动植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体的老化;或指文学艺术研究中的创作手法,不一而足。在此层面上,变形可译为“transform”,由两个拉丁词汇“trans”与“form”合成,在拉丁语中,“trans”有横跨、穿越、另一边等义项,其与“form”均出自词干“tra-”,“tra-”在德语、梵语、凯尔特语中均有同源词,“trans”多表示“从一个地方的人、物、状况发展到另一状况。”“form”同于“forma”,传达“形状、外形、形象、形式”等义,当“trans”+“form”之际,即表示一个外形或形象到另一个外形或形象的变化。

变形的狭义内涵,多指神话、传说、童话、小说等文学体裁叙述的主题、内容等,是关于人类或非人类因外在形状或性质改变,最终变为其他生命体的过程。在西方语言使用过程中,狭义的变形用英语“metamorphosis”或“metamorphose”表示,其词根“metaphor”具有隐喻、暗喻、暗含之意,表“change in form and change the nature of metamorphose”,强调了形体变形,故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的英文译名为“Metamorphose”,概括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为甲虫的过程。在古代汉语里,“变”在甲骨卜辞中未见使用,小篆写作“”,睡虎地秦简写作“”,繁体字为“變”,造字取象来自蚕变为蛾的过程,古代中国先民将悉心体察的蚕变过程融入“變(变)”字,表现出无比丰富的想象力。故而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训“变”为“更也”[76],强调着“变”之更改、变更之意。以“变”之训诂为中心,先民将蚕变、蛇解、蝶变、蝉蜕等活脱脱的生命现象加以巫术化,汇聚为神秘奇特的生命观,先民笃信宇宙万物的生成源于变化,而非生殖。可见,从词源学角度考察的“变形”,在世界范围内的释义都具备共性,是野性十足的、质朴的原始神话思维之体现。

本书所探讨的变形,是狭义层面的变形或变化,是指人类、异类基于某种特殊原因或未知原因,产生同类物种或异类物种之间相互变化的情况,包含着“人类→变形→异类”“异类→变形→人类”“人类→变形→人类”“异类→变形→异类”“人类→变形→异类→变形→人类”“异类→变形→人类→变形→异类”的“六维”变形模式。是人类或异物外在形态的变形、变化,即个体的种、类生物属性的本质改变,实体可见的形态亦随之改变,但深藏内里、不可触摸的精神意志却可能不变。此外,本书所探讨的变形,是包含着静态方式与动态方式的变形,静态变形一般指半兽人(hybrid)或者“四不像”的特异状态,是原始初民借助想象力完成的抽象变形方法;动态变形指从某种形体蜕变为另一种形象,包括人、动植物和无生物之间的相互变形。本书将静态变形包含于变形范畴之内。

二 变形叙事界说

变形叙事(narrative of metamorphosis),依据字面所解,即变形故事的讲述。它涵盖叙述、故事两个层面,叙述侧重于先秦神话变形言语表达方式的研究,关涉变形叙事的模式,故事则指向变形叙事的表达内容,以先秦神话中人类与异类之间相互变形的事件为核心。具体言之,内涵有二。

一是文学主题学范畴的指向,主题(motif)指“反复出现在作品中的突出的题目要素和特点,特指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或中心题目”[77]。以此衍生出变形叙事,是将变形作为神话中经常性出现的人类与异物的基本行为和精神现象来讨论的。变形(metamorphosis)既作为上文所解之变化,则以其为主题的变形叙事当指人类、异物(动物、植物、无生物、自然现象)之间以转换为方式,达成外在形态变化而保持内在精神不变之态的事件研究。在本书中表现为图腾、想象、功能、情感、梦幻、进化六种变形叙事类型之划分与阐释。

二是叙事学领域的概念,叙事即“讲述故事”,故变形叙事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以神话文本中具象化符号提炼而来的六种变形叙事类型、亚型及其式为基础,以归纳—演绎之法精炼出抽象化结构的变形叙事模式,既包含着叙事主体在变形叙事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一种惯例或者一种叙事风格,体现叙事视角的转换、叙事时间的把握,又表现为叙事语法的创造,叙事结构的安排,是叙事主体“怎样进行叙事”的思路解析。另一方面,叙事主体在变形叙事类型构筑过程中秉持的文化立场、道德判断、艺术观念、心理活动机制、审美风格诉求等叙事意旨性因素,是“为什么如此叙事”的阐释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变形叙事”不是“变形”与“叙事”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它是一个具有自足内涵的概念。首先,变形叙事偏重于将变形作为神话中经常性出现的人类与异物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的主题加以讨论,是依据主题学理论衍生的概念。与此同时,变形叙事又偏重于叙事学范畴,是试图进行先秦神话主题研究的一个新颖角度,立足于神话的叙事性质,又尝试“旧瓶装新酒”,运用西方经典叙事学的结构主义,将中国古老神话浓缩、简化为一个个如同公式般的单句,成为变形叙事的规律,此种方法,在根本意义上打破了“主题学”与“叙事学”截然分立的研究方法,属两大学科的交叉研究,“变形叙事”是在关注叙事主题的型与式之余,亦持续关注变形叙事整体演变规律的考察、析取与综合,是关于“叙述何时之事”(when)、“叙述什么事”(what)、“怎样进行叙事”(how)和“为什么如此叙事”(why)等叙事基本问题解答。

此外,变形叙事需放置于历史坐标中考察,以其所涉及的神话文本的外部表意特征,以及内部结构方式,在自然时间流动中呈现的阶段性特点为基础,进而提炼出整体性的变形叙事规律。既探讨变形叙事在整个先秦神话中的类型、模式的运用方式、发展特点,又总结其对后世变形主题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细致而论,乃立足于两个时间发展维度,一则从共时性向度出发,剖解先秦神话变形叙事的横切面,探讨其变形叙事规律,立足于变形叙事的类型特征,梳理出各类型在先秦神话中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使用频率。与此同时,结合先秦神话变形叙事模式,展现叙事语法、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的各自使用及变化情况。二则从历时性角度出发,连缀出先秦神话变形叙事的纵贯线,以先秦神话为始基,探索各变形叙事类型与叙事模式渗透影响下产生的仙话、志怪、神魔小说等文学样式的发展概况。


[1] 董林:《中国古代文学变形观》,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4年。

[2] 毛郭平:《神话变形论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5年。

[3] 蔡堂根:《先秦的变形观念及其发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 李丰楙:《先秦变化神话的结构性意义—— 一个“常与非常”观点的考察》,《中国文哲研究辑刊》1994年第4期。

[5] 李丰楙:《神化与变异:一个“常与非常”的文化思维》,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0—152页。

[6] 康韵梅:《六朝小说变形观之探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1987年。

[7] 王孝廉:《死与再生——回归与时间的信仰》,《中国的神话世界》,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第96—124页。

[8] 胡珣:《变形文艺现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年。

[9] 李捃君:《略论中西方文学里变形模式“超越身体死亡”的意图》,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邱文龙、杨刚华:《变形母题的文学阐释》,《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1] 郭雪妮:《日本文学中的“变形小说”及其外来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2] 乐蘅军:《古典小说散论》,台北: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38页。

[13] 浦忠成:《神话中之变形》,《花莲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5期。

[14]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6—73页。

[15] 林玮生:《神话变形的式样及其发生的原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6] 袭维英:《上古变形神话的成因探索——兼论仙话的变形构想》,《天府新论》1999年第2期。

[17] 宋若云:《变形神话探微》,《晋阳学刊》1991年第1期。

[18] 万建中:《原始初民生命意识的折光——中国上古神话的变形情节破译》,《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19] 万建中:《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 田玮莉:《〈山海经〉变形神话中死亡的意蕴》,《安徽文学》2010年第3期。

[21] 王燕:《〈山海经〉中变形神话蕴含的生命观》,《电影评介》2010年第15期。

[22] 刘捷:《〈山海经〉中的变形神话及其文化功能》,《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3] 钟宗宪编:《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年。

[24] 田畦耘:《〈山海经〉中变形神话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5] 张华娟:《中国神话中的原始生命观对古代小说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26] 李玥:《变形神话折射的生命观及对小说理念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7] 刘俊霞:《唐前志怪小说变形母题探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8] 金珍河:《〈搜神记〉变形故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29] 刘耘:《中国古典小说“人仙妖鬼婚恋”母题的发生学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0] 金官布:《唐志怪小说“狐精”故事中的变形母题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1] 胡梅:《魏晋南北朝志怪中的人妖恋小说》,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2] 王立:《古小说“人化异类”模式与本土变形观念的形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3] 付志红:《中国古代早期人鸟相禅变形神话的意蕴》,《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4] 余凤高:《人兽变形题材的文化内涵》,《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3期。

[35] [日]大林太良:《神话学入门》,林相泰、贾福水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36]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1上,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8页上栏。

[37]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14下,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311页下栏。

[38] 杨向奎:《中国古代社会与古代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62页。

[39] (晋)郭璞注,周远富、愚若点校:《尔雅》(卷上),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2页。

[40]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1上,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8页上栏。

[41]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1上,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8页上栏。

[42] (魏)王弼等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卷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94页中栏。

[43] (汉)郑元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46,(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588页上栏。

[44]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3上,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53页上栏。

[45] (晋)郭璞注,周远富、愚若点校:《尔雅》(卷上),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8页。

[46] 王孝廉编译:《神话的定义问题》,《民俗曲艺》1983年第27期。

[47] 关永中:《神话与时间》,台湾书店1997年版,第9页。

[48]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页。

[49] 茅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50] [美]阿兰·邓迪斯编:《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51] 王孝廉编译:《神话的定义问题》,《民俗曲艺》1983年第27期。

[5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11页。

[53] [德]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翻译组译,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54—55页。

[54]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页。

[55] 田兆元:《论主流神话与神话史的要素》,《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5期。

[5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5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58]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5页。

[59] [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徐德林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5页。

[60] 美国学者本杰明·史华兹认为,早期中国大体上是指从有历史记载的开端到公元前最后一个末期(或西汉初期)的这一段历史。本书认为这一术语并非严格意义的时间划分,而是着眼于文化意义、文化特性的划分。参见[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61]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62] (汉)班固:《汉书》卷30,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75页。

[6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1页。

[64] 袁行霈:《〈山海经〉初探》,《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1页。

[65]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41页。

[66] (明)胡应麟:《四部正讹下》,《少室山房笔丛》卷32丁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12页。

[67]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下册),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第1205页中栏。

[68] 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序》,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1页。

[69] [日]小川琢治:《山海经考》,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下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版,第753页。

[70] 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年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43—70页。

[71] 袁珂:《〈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47—171页。

[72] 袁行霈:《〈山海经〉初探》,《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35页。

[7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106页。

[74]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4页。

[76] (汉)许慎:《说文解字》卷3下,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68页上栏。

[77] 王同亿主编译:《英汉辞海》,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1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