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戏剧构作的艺术
将结构应用于故事的过程称为戏剧构作(dramaturgy)[6]。《韦氏词典》将其定义为“戏剧构成和戏剧表现的艺术和技法”。从广义上讲,戏剧构作指的是,如何通过赋予作品结构来把故事塑造成某种可以表演的形式。
戏剧构作是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在18世纪发明的,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且以实践为主导的学科,是一门全面审视戏剧情境(context)的学科。这个情境包括行动发生的所有环境(物质、社会、经济、政治)、角色的心理基础,以及剧本的写作方式(结构、韵律、流向和措辞)。
在美国,这方面的专家被称为戏剧策划(dramaturg)或戏剧顾问(production dramaturg)。这个角色经常参与戏剧制作的各个阶段,影响演职人员,在剧目进行过程中提供意见,通过与导演、演员合作来使表演和故事往正确的方向进行。
戏剧顾问的监管角色与负责人的角色并没有太大区别。负责人在各个企业的职责可能有所不同。我在Dare数字机构工作时,体验负责人需要从UX设计观点中体察客户的需求,保证所有团队成员在用户理解和商业需求理解上保持一致。体验负责人还需要从具体项目所处的定位来了解大局,确保用户体验和业务相关的所有事项都被考虑到。体验负责人需要协调资源、负责UX、统筹设计、参与技术评审工作,并且和各个部门负责人相互配合,确保一切顺利。
除了戏剧顾问和体验负责人角色上的相似,戏剧艺术本身对产品设计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为它致力于为作品赋予结构。戏剧理论中最著名的两个理论分别是亚里士多德的三幕式结构和弗赖塔格金字塔(Freytag's pyramid)。
2.4.1 亚里士多德的三幕式结构
亚里士多德的三幕式结构包括:开端——情节发生;中段——情节逐渐走向高潮;结尾——情节结束、问题被解决。时至今日,三幕式结构依然是编剧把叙事划分为三个部分的常用模型。
戏剧的各部分(即各幕)会由两个情节点串联起来,这两个情节点是使故事朝着新的方向扭转的关键事件。如图2-1所示,第一个情节点会出现在第一幕的末端,第二个情节点会出现在第二幕的末端。

图2-1:三幕式结构
第一幕
第一幕,即情节的开端,通常用来做一些说明,对第一幕的主要人物、他们的关系和所生活的环境进行展开。在第一幕的靠后部分,会发生煽动性的事件(inciting incident):主要人物(又称主角)会面临一些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更多的戏剧性情节,即转折点。第一个情节点标志着第一幕的结束,在此会提出戏剧大问题,例如,“他们以后是否会生活得幸福?”然后主角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幕
第二幕,矛盾或者对抗升级。主角试图解决由第一个转折点引发的问题,在这一幕中,主角往往由于没有技能或者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些困境而处于更糟糕的境地。
第二幕是角色发展或者角色进化(character arc)的阶段,主角不仅需要学习新技能,还需要提高对自己本身和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而后者通常又会反过来改变他们本身,这时多半会出现导师类人物或者另一个主角来进行协助。
第三幕
第三幕,即结尾,所有故事的主线和支线汇聚形成高潮——最激烈的场景或片段,之前提出的问题会得到解答。在这里,我们会知道男孩和女孩是否会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主角和其他角色往往也会在这里发现新的自我[7]。
2.4.2 弗赖塔格金字塔和对三幕式结构的批判
传统的三幕式结构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它过于重视情节点而不是人物,而且它是为剧院而设计的,对其他叙事媒介没有这么适用。举例来说,三幕式结构过于生硬,不适用于电视剧和电影的商业广告时段。正如我们将在本书第5章中看到的,还有许多后来者对分幕和情节点进行了其他解释和进一步研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替代结构就是古斯塔夫·弗赖塔格(Gustav Freytag)的金字塔模型(见图2-2)。19世纪末,他出版了《戏剧技巧》(Technique of the Drama)一书,它被认为是第一部好莱坞编剧手册的蓝本。与亚里士多德的三幕式结构不同,弗赖塔格认为故事应该包含5个部分——铺垫、发展、高潮、回落、结局(也称为收场)。

图2-2:弗赖塔格金字塔
铺垫
这一部分介绍了重要的背景信息,包括情节背景、角色的背景故事、主情节之前发生的事件等。这些信息可以通过背景细节、倒叙、旁白来讲述,或者用对话、角色的思想来传达。
发展
在情节发展阶段,会发生一系列导向高潮的事件,这些事件在铺垫阶段之后立马发生,它们通常是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整个情节都依赖于它们。
高潮
高潮是故事改变主角命运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情节以对主角或对手有利的方式展开,此时主角通常需要一些“隐藏的力量”。
回落
在这个阶段,主角和对手的冲突被解决,主角要么赢,要么输。
结局
与发展阶段导向高潮一样,回落阶段的一系列事件导向结局。此时随着复杂情节的收场,冲突得到解决,主角的生活也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