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小心!你的坏姿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不动也是动和治标不治本

姿势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我们既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姿势来诊断疾病,也可以通过调整姿势使机体恢复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健身的人、经常运动的人都非常推崇这句话。不过最近也有人提出一个观点,就是“生命在于静止”。一些从来不运动的人同样长寿,仿佛是对前面那句话的有力反驳。在我看来,这两句话都对。所谓的“静止”其实说的是运动的另一种状态。完全不动的人是活不了的,因为一个人不管怎么“静止”,他的心脏、大脑、神经等等都不会静止。

在这儿,我就要把姿势拿出来说说了。姿势有很多种,站姿、睡姿、半卧、跷二郎腿等等。人在保持一个姿势的时候,能说他的身体就不运动了吗?应该不能。前文已经说过,哪怕任何一个最简单的动作都包含一系列系统的联动。

姿势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人体要保持一个姿势,神经系统的反馈与控制系统就在运作。首先,运动进行和停止后,关节与肌肉周围的感受装置,能够识别身体所在的空间位置,并且根据这种位置信息,调整运动开始与终止的位置。其次,运动执行系统还在执行:两组主要的肌肉还在工作,主动肌和拮抗肌共同保持着人体的姿势。只是这时的大脑不再时刻发出运动的指令,或是忙于其他事务,或是休息。

通过前面的分析,你会发现姿势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这个运动状态同我们常说的“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大脑不再关注当前运动的本身。

所以,我可以简单地把人体的运动归结为两种:姿势和运动。也可以说,人时刻处在从一个姿势向另一个姿势转变的过程中,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运动。

图1-2-1 立、行、坐、卧都是运动

可以想象一下:清晨,我们从原本卧床的姿势通过起床运动转变为站立姿势,站立姿势再转变为行走。到达办公室后,通过坐下的动作,我们从站立姿势转变为坐姿。晚上下班时,坐姿通过站立动作转变为站立姿势,再通过行走运动等等,最终在入睡时转变为卧姿。

可以说,姿势这种运动状态远远超过了人们日常所理解的“运动”,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我们说过广播操、太极拳等等这些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那么姿势对我们身体的影响有什么呢?

被动姿势和主动姿势

说到姿势,我就要说一下在医学诊断学中的两组术语:医生常用“被动体位”、“主动体位”来描述病人的情况,其实也可以说是两种主要的姿势——被动体位也就是强迫姿势,主动体位也就是主动姿势。

图1-2-2 被动姿势(被动体位)

被动体位(强迫姿势)用于描述人们在疾病状态下的姿势变化:病人为了减轻痛苦,被迫采用某种姿势。例如,急性阑尾炎病人为了减轻腹部疼痛,会屈曲双膝、弯腰驼背;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喜欢躺在硬板床上,腿部屈曲。这些都是强迫的体位。被动体位(强迫姿势)代表了某种疾病的特征。看到病人的被动体位(强迫姿势),有经验的医生就能够大致诊断出疾病种类并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图1-2-3 主动体位(主动姿势)

主动体位(主动姿势)是指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体位姿势:现代化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人们虽然可以自由选择体位姿势,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需要长时间、经常的处于同样的一种主动姿势。如开车时司机要双手紧握方向盘、头部前伸、长时间坐着,身体处于紧张、固定的姿势。这种姿势让颈、肩部肌肉及脊柱两侧肌肉长期处于功能失衡状态,肌肉易疲劳。如果长期如此,就将形成肌肉劳损,久之还会有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这就是为什么司机患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比其他人更多。

被动体位(强迫姿势)的出现表明人体处于疾病状态,那么不正确的主动体位(主动姿势)能不能导致疾病进而出现被动体位呢?回答是肯定的。在主动姿势导致疾病的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的发病原因。一是重复性的应力,也就是身体的某一个部位长期受到同样一种力量的作用;二是累积性损伤,是指这种重复性应力长期作用于同一位置引起的损伤。

前几天我买了一双新鞋,穿上后,鞋帮后面上缘处有一点磨脚。每次走路时,这双新鞋都会摩擦脚的相同部位。这种摩擦不是很严重,对于皮肤只有一点点的损伤,所以最初一两天我的脚只是皮肤红了。再穿几天,脚上的伤就更严重并且起了水泡。大家是不是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每次都摩擦脚后部的同一位置,这就是重复性应力。这种摩擦导致的损伤一点点累积起来,我的脚就不仅是发红那么微不足道,而是起了水泡!这就是累积性损伤。

我的脚后部出现了摩擦(感到疼痛)、水泡(病理性改变),导致我走路的时候不得不稍稍踮起脚、坐着的时候不时把脚往后缩,这就是一种被动体位。如果这种情况长期不改变,我的走路姿势和坐姿都会改变。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与我们长期姿势不正引起的重复性应力与累积性损伤有关。在这些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有头部前伸、骨盆前倾的情况。这种姿势不正使颈肩部及脊柱肌肉功能失衡。我们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小时,每天坐在方向盘后面的时间也不少。这时候,我们的身体虽然不太平衡,但因为坐着、不会倒下,我们就习以为常了。但是,我们的身体还是会自发地启动回复平衡的动作,我们局部的肌肉总是试图“拉回”偏离的姿势。拉不动?那就一直拉着。这就是重复性应力。

在我们保持着身体的偏倚姿势的过程中,除了相应的肌肉持续紧张之外,局部的小关节、肌腱、韧带也在不断地承受着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损伤。小损伤不断重复着(累积性损伤),时间一长可就发病了。

临床上医生检查到的椎间盘突出,只是这些病理改变的结果。

医学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和新型药物被应用于临床,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却仍然不能彻底摆脱病痛的折磨。其根本原因是医生只看到了病理改变的结果,并针对这个结果确定治疗方案,但是对于这个结果产生的根源——重复性应力、累积性损伤——不良的主动姿势却没有丝毫察觉。这样的话,再多的治疗、再先进的治疗手段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