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气昼行阳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日加宿上,人气在太阳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于阴分《灵枢·卫气行》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伯高曰:上文“问于岐伯”疑或有伪。岁有十二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昼一夜,日随天道环转,绕地一周而过一度,岁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一周天。日有十二辰[272],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纬,音胃。夜半为子,日中为午,日出为卯,日入为酉,子位于北,午位于南,卯位于东,酉位于西,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273],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274]。
昴,音卯。房、氐、亢、角、轸、翼、张、星、柳、鬼、井、参、觜、毕、昴、胃、娄、奎、壁、室、危、虚、女、牛、斗、箕、尾、心二十八宿分位于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房位于卯,昴位于酉,虚位于子,张位近午。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275]。房度在卯,毕度在酉,日随天道自东而西,漏下二十五刻,日正中而行至张度,又二十五刻而行至毕度,此昼日行于阳也,昴度在酉,心度在卯,日随天道自西而东,绕地环转,漏下二十五刻,夜正中而行至虚度,又二十五刻行至心度,此夜行于阴也。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276]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277];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278];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279];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280];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281];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282];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283];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四[284],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285]不尽故也。眦,才诣切,音剂,去声;颔,户感切;跗,音肤,又音附;踝,音华,上声;奇,音羁。两奇分十分身之四,“四”字疑讹。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循藏府之手足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阳蹻、阴蹻之脉度而行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水下二刻,计二百七十息,脉行十六丈二尺为一周,昼行二十五周,夜行二十五周,总属此十六丈二尺之脉度,无分阴与阳也。其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者,昼行于三阳之分,夜行于五藏之阴,与循经而行者,各走其道。盖卫气之循经而行者,与脉内之营气交相循度环转;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与脉外之营气相将而行;昼行于皮肤肌腠之间,夜行于五藏募原之内,与昼夜循行十六丈二尺之经脉五十周者不同也。是以平旦气出于阳而目张,暮则气入于阴而目瞑。夫卫气之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者,应日,随天道绕地环转;卫气之循经而行者,应月,与海水之盛亏于东西。故曰:人与天地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此下经文一大段未录。
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廻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于阴分,常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纷纷白分白分,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廻,同回;白分,普巴切,音葩。纷纷白分白分,谓杂乱纷纭而仍有明白之度也。按上文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无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则此所论气在太阳、少阳、阳明、阴分者,盖言卫气应天道之绕地环转,在阳在阴,以为取刺之法。刺法虽以平旦为始,日入而止,然此人气之在阳在阴,无分昼夜,与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者不同。夫既云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二刻在少阳,三刻在阳明,四刻在阴分,至二十五刻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又云: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人气在太阳,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于阴分,则是日行半度一十二舍半,一度二十五舍矣。今云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日行半度,可见日行一度二十八舍,则一日一夜当水下百十二刻矣。何经文之龃龉耶?要知水下一刻、二刻至二十五刻云云者,是教人知气在太阳、少阳、阳明、阴分之次序,不必板定于刻数。学者当于廻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著想,便了然矣。据此推算,是七分刻之六分二厘五毫,人气在太阳,水下一刻与七分刻之五分五厘;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刻与七分刻之四分七厘五毫;人气在阳明,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人气在阴分,水下四刻与七分刻之三分二厘五毫,人气又在太阳,水下五刻与七分刻之二分五厘;又在少阳,水下六刻与七分刻之一分七厘五毫;又在阳明,水下七刻与七分刻之一;又在阴分,挨次而下不爽毫厘。今张注谓:五十三刻而又加于太阳太觉拘文牵义,推算不合于数,恐无当古圣之心焉。读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再按古者,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今时历法一日一夜十二时辰,每一时辰八刻,每刻十五分,每分六十秒,是日行一度,刻数共九十六,分数共一千四百四十,秒数共八万六千四百,以之推算,则又不同。略拟其数曰:以平旦卯正为纪,初刻十二分五十一秒七分秒之三,人气在太阳;一刻十分四十二秒七分秒之六,人气在少阳;二刻八分三十四秒七分秒之二,人气在阳明;三刻六分二十五秒七分秒之五,人气在阴分。日行一舍,四刻四分十七秒七分秒之一,人气又在太阳;五刻二分八秒七分秒之四,又在少阳;六刻又在阳明,六刻十二分五十一秒七分秒之三,又在阴分。日行二舍,七刻十分四十二秒七分秒之六,又在太阳;八刻八分三十四秒七分秒之二,又在少阳;九刻六分二十五秒七分秒之五,又在阳明;十刻四分十七秒七分秒之一,又在阴分。日行三舍,十一刻二分八秒七分秒之四,又在太阳,十二刻,又在少阳;十二刻十二分五十一秒七分秒之三,又在阳明;十三刻十分四十二秒七分秒之六,又在阴分。日行四舍,十四刻八分三十四秒七分秒之二,又在太阳;十五刻六分二十五秒七分秒之五,又在少阳;十六刻四分十七秒七分秒之一,又在阳明;十七刻二分八秒七分秒之四,又在阴分。日行五舍,十八刻又在太阳十八刻十二分五十一秒七分秒之三,又在少阳;十九刻十分四十二秒七分秒之六,又在阳明;二十刻八分三十四秒七分秒之二,又在阴分。日行六舍,二十一刻六分二十五秒七分秒之五,又在太阳;二十二刻四分十七秒七分秒之一,又在少阳;二十三刻二分八秒七分秒之四,又在阳明;二十四刻,又在阴分。由卯正初刻至午初三刻十五分。凡日行七舍,从房至张半日之度也,再由午正初刻至酉初三刻十五分,从星至毕,又七舍半日之度。凡一十四舍,四十八刻为日行半度再方夜至夜半,以及夜尽,自酉正初刻至卯初三刻十五分,从昴至心一十四舍。凡二十八舍,一日一夜九十六刻而尽。照此挨算,始与日加宿上,人气在太阳,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于阴分相吻和。然乎?否乎?愿高明为之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