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丈添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5章 心学(2)

第二十二章心学(2)

萧老说想看看我最近写的诗。

他对冥雪说,我是他最欣赏的青年诗人,冥雪却不奇怪,萧老问为什么,冥雪就把添香的事说了,说整个添香数千个文集就只有我一个男的,说这是魅力,萧老相信了,我对他们说的不置可否,“看你们把我说的,我哪有这样美好?”,拿出准备好的一篇诗稿给他看,是一首题名《西江以西》的组诗,这首诗是前几日花了几个夜新写的,还没有发到论坛,所以冥雪也还不得见。

萧老拿在手里,仔细默读了两遍,始说话:“这是一首好诗,我想在下午朗诵”,“这怎么行,太长了,别人怕不愿意的”,这诗有近两百行,很想听他的意见,但却并不想出什么风头,这些年来从不参加诗坛上的任何团体,就是想自己安静的写诗,有自己的思想,历练自己的心性,萧老:“我要亲自读,这首诗充满了乡愁和生活的态度,词风清朗,可以一扫他们那些人的乌烟瘴气,就是要让他们看看,什么是良知写作,这也是切合了这次诗会主题的”,他说话有些激动了,我也有点感动起来,冥雪紧紧拽着我的手,不让我反对。

“萧老,你还真可爱”,她的话无遮拦,“姑娘,你跟着伤痕不会错,好多年前我就看上他了”,他说的话也无遮拦,“这次诗会的诗歌要集合成一本书,这首诗我会推荐放在首页的”,萧老很认真的说,给他诗的目的也是想让他帮忙看看能否发表,他这样一说我感觉有种走后门之嫌。

看来这次又把他打扰了,冥雪却很开心。

早上的会不欢而散,不知主持人最后是怎么结束的,争论从来就不会有结果。

只要涉及了学术问题,就都是翁说翁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不掺和他们,心里早跟明镜似的,盼着去小孤山。很快吃了中饭,吃饭时我们跟萧老坐到了一桌,桌上都是省里的文学泰斗,我就又把添香想办纸刊的事说了一遍,出乎意料,他们都表示支持,说看能不能分一期杂志副本刊号给我们试试,冥雪开心得马上打了电话给若尘,告诉了这个喜信。

离下午的会还有两小时,萧老也欣然要跟我们去爬山,同去的还有另一个女诗人青荷,她是被萧老叫上的,青荷跟那些人也不是一路,桃花诗会上就认识,那时是她在桃花丛里跳舞,我在旁边看着。

上山的青石小路,九曲回旋,倒也不难走,萧老年纪大了,却也并不比我们慢,山不高,植被丰富极了,有参天古柏,也有兰草野花,路边为了方便游人,隔着不远就布置有石凳石桌,偶或停留,呼吸新鲜空气,聆听鸟语,顿觉天高气爽。拾级而上,想到与梦中的阳明先生如此之近,不免生出许多感慨,秦时明月,唐诗宋词,俱往的风流人物,若然和这小山相比,也不过是烟云。

冥雪从前来过,所以当向导,萧老也来过,所以滔滔不绝得讲着,路上我无意中摘得一枝小紫花儿,被冥雪见着了,问是什么花儿,我故意不说,萧老看了半天也猜不出,青荷说她认识,叫紫苏,我这才给他们说,这小紫苏是一味中药,民间有个偏方,用这花儿保胎,这紫苏本来是长在田地里头的,这山土不肥,却不知怎么长这来了。

萧老说是这山灵气太重的缘故,此山不高,却走出去一个大圣人。

快到山顶时有一浅浅岩洞,岩石上书写有“阳明先生遗爱处”几个字。

仔细看时,石壁上也多有题跋,却是近代名人所刻的居多,洞深不过数米,地面平整,乃为现代所筑,洞顶即为阳明祠,有古屋数间,小巧玲珑并不宏伟,甚至是隐于树木丛了,如此简单的所在,却就是大名鼎鼎的玩易窝,中国文明史上一大宗学圣地,初一见到不免发些感慨,如此小气的地方竟隐藏着惊天的秘密,当真是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圣言。

站在洞前,心里一片空白,此情此景,对五百年前那个人说出的话语,不禁更加钦佩,如此偏僻简陋之所,真只有圣人才能悟出天理,冥雪拿出手机来给我和萧老拍影留念,然后分别照了些相,“萧老,在这歇歇吧,一会再上去看祠”,我建议就地休息,大家都答应了,除了我们没人上山来,难得的清静,站在洞前,山下就是阳明博物馆,再远是一片绿色的田畴和起伏的山峦,哪里还有当年的草屋。

博物馆那该是农场驿旧址吧!当年的破败草堂,如今已是数层楼高的大理石建筑,气势雄浑,那片宽阔的广场,可能是当年的旧驿道吧!谁曾想五百年后,如此破败之地会因先生居三年而成圣地,引无数善男信女不远千里前来朝拜,若先生灵下有知不晓得会作何感想。

抛砖不怕众人笑,引玉难得一宇师,先生是功成名就。

萧老知我非常推崇阳明,更是深服其学。

找了个理由让我讲这玩易窝的事,如此小小石洞会有什么惊天的秘密?冥雪和青荷也感兴趣,其实来此,也是想疏通一下心中的疑惑,初见此石洞有些失望,但联想先生的种种故事,心里豁然开朗了,过去读书也还算多,书上也多有先生的记载,现在只不过是要把它们串连起来。

大致是这样的:王阳明于这石洞悟道前叫王守仁,生于官宦世家,为人正直,传说少年时就有大志向,十二岁写了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其父认为此子有志,便携其京师取考功名,因才华横溢遭人妒忌,二十八岁才中进士,他非常尊崇理学大圣朱熹的学说“存天理,去人欲”的圣言,但又总是怀疑,朱熹有句话叫格物致知,为了实践这句话,曾在后院格竹子七天七夜,不得所获,只格得了病。

于是苦闷,突发奇想去格和尚,正好辖区有一寺庙,庙里有一禅师,宣称已得佛法神妙,悟透了生死,看破了红尘,任何人都找不到他的破绽,王守仁上山与其说禅,只一日一夜,禅师下山还俗而去,而让禅师还俗的事情只是因他连问了三句“你想你母亲吗?”而已,禅师抛弃了信仰看他母亲去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很大,认为天理可存,人欲却不可去,但又总不得要领,只是更加的怀疑。

正德元年,因写谏书抨击朝政,得罪了太监刘瑾。

他当庭竟敢称当权的刘瑾为权奸,于是被廷仗四十,贬于贵州荒芜之地农场驿当驿官,路上被刘瑾派人追杀,后机智脱险,碾转来到农场,无一兵一卒,只有一破败草堂,连风雨都躲不了,他到达了人生的最低谷,陷入了极度的迷惑和狂乱中,荒凉的山谷,死寂的夜晚,什么孔孟之道都见了鬼,他食不能裹腹,衣不能蔽体,连躲藏风雨都要跑来这山上的洞里,人生境遇如何这般的天壤之别,他百思难解。

幸好当地少数民族并不难为他,还时不时给他帮助,这让他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气,“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身处险境,他依然忧国忧民,面对着的一切困难,似乎都可以迎刃而解,于是于玩易窝中悟道:世间存有天理,它在人心里,天理可存,人欲不灭,天理即是人欲,天人一体。空山无人,水流干花,万古长空,一朝日月,从此在中国诞生了一门新学问“心学”。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用先生的话来说其学只有四个字:知行合一。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

我如此说法,冥雪何青荷还是听得懵懵懂懂,就问“知行合一”怎么解,我的解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萧老也说这样解是科学的,也是当今社会的立国之策,要知道王守仁所在的时代是明末,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代,他能提出这样一门思想,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都是不朽的贡献,因此被称为圣贤,与孔孟朱并列为圣,感受礼仪。

说话间,时间就过得快了,我的心也平静了许多。

上到洞顶的阳明祠,才看清是砖屋房子,两进三间,房子并不算大,因林木荫郁,感觉很潮湿,建的年岁久远了,左首两间厢房是当年张学良将军被囚之地,还呈列有将军与赵四小姐用过的物件,甚是简朴,睹物思情,不禁为将军的气节所打动,当初蒋囚张于此的用意,不过是想让其看到当时的时局,当时正是抗战胜利前夕,蒋的声望处在空前绝后的时期,也许将军该感谢蒋先生,正是如此,将军才悟透了世事,周旋于其阴谋中,独善其身,修得正果。

祸福旦夕,谁又能猜中命运,只有心念永存,方能一步一个脚印。

(待续)